走進山東濟寧任城區,一間間運河書屋,成為城市精神文化新地標,為廣大市民點亮一盞“閱讀之燈”。散落在城市角落、溫暖又安靜的運河書屋,滋養著城市,成為“文明任城”的又一生動詮釋。
作為2021年任城區十項民生實事項目之一,“運河書屋”的建設與實施,是任城區著力推動“書香任城”品牌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點民生事項。截至目前,任城區已建成10處運河書屋,年底前將建成20處,計劃到2022年實現建成50處的目標,讓市民擁有“家門口的圖書館、閱覽室”,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社會化、資訊化、標準化。
以書屋之美,“點亮”城市文明
任城區運河書屋,空間佈局有層次,連貫中有區隔,一改傳統書店的沉悶與規格化,以優雅、溫馨、舒適的色系,打造出充滿文藝的氛圍。“到城市書房看書,環境好、效率高,已經成為新時尚。”市民陳燦説,以前在網上看書,一本書往往斷斷續續地看上很久,現在家門口有了城市書房,自己可以放下手機、關上電腦,在這裡專注地享受紙質閱讀的樂趣。
為激發群眾的閱讀熱情,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閱讀需求,任城區運河書屋陳列有科普百科類、人物傳記類、歷史地理類等萬餘本圖書,每個書架前都有清晰的分類標牌。層數不高的書架,非常方便讀者取放書籍。
“能看書、有WIFI,餓了還可以購買各種茶點。”在該區觀音閣街道綠地國際運河書屋讀書的王霞説。為了滿足讀者需求,綠地國際運河書屋在提供基本閱讀功能的基礎上,前臺還提供奶茶、咖啡、可樂等10余種飲品和蛋撻、薯條等小零食,以及明信片、動漫周邊等多種文創産品,成為眾多讀者爭相打卡的“網紅地”。
“我相信,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大街小巷的‘運河書屋’,必會以其滿滿的文化正能量,滋養我們整座城市。”任城區委書記于勝濤滿懷期待地説。
打造“15分鐘閱讀圈”,讓全民閱讀觸手可及
“堅持‘把書房建在城市最繁華、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並保證服務半徑不互相重疊,相鄰城市書房之間的距離原則上不小于1.5公里,讓群眾擁有‘家門口的圖書館、閱覽室’。”任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朱湘華如是介紹。
24小時開放、建在居民小區和學校門口的運河書屋,打破了傳統圖書館在服務時間和服務半徑上的限制,成為市民家門口的文化陣地。
運河書屋內景
為將“運河書屋”打造成特色品牌、精品工程,任城區還建立可複製運營標準,所有“運河書屋”均採取統一形象標識、統一服務標準、統一資源配送、統一技術支援的“四統一”模式。在提供免費圖書借閱、實現城區所有“運河書屋”和市區兩級圖書館通借通還、為居民就近提供優質閱讀環境等基本服務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場所利用率,定期舉辦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成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書屋+服務”,用書香溫暖城市
任城區運河書屋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集圖書借閱、學習交流、文化體驗、城市會客、志願服務等為一體,融合了閱讀服務與便民服務,具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學習強國線下體驗、四點半課堂、城市驛站等功能,成為傳統閱讀陣地的現代延伸和有益補充。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門口就有‘城市書房’,咱老百姓們娛樂休閒又多了一個好去處。”面對任城的新變化,67歲的老黨員張連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為豐富社區文化內涵,運河書屋還承擔著社區聯結社會的紐帶功能,能將圖書閱讀機構、專業社團等的活動結合起來,使運河書屋具有完整的服務鏈系統。同步建立長期有效的志願者服務機制,吸引公益機構和社會人員加入維護書屋正常運作的志願者隊伍,讓書屋成為區域內具有標誌性的文化場所。
“未來,運河書屋不僅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更多的要承擔普惠性和社會公益性責任,部分旗艦店將實現24小時全天運營,為渴望閱讀的人們提供‘精神港灣’,用一處燈光溫暖這座城市。”朱湘華説。
(圖片由王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