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態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大運河山東段流經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全長643公里。
記者日前隨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辦的“追尋生態大運河”山東媒體行活動採訪團,沿大運河一路北上棗莊、濟寧、聊城,乘船穿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運河濕地,見證了曾經的採煤塌陷地變身為清流潺潺、白鷺翩翩的市民休閒旅遊“打卡勝地”……千年古運河,千里美畫卷,美不勝收,名不虛傳。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侯翠榮告訴記者:“近年來,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山東省以保護修復大運河流域及周邊生態環境為重點,不斷優化生態保護空間格局,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推進工業、農業、生活、航運污染治理,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風險防控等任務,初步形成了區域綠色發展的新格局。”
堅持生態優先
強化污染防治
一河漁火,夜不罷市。依運河而建、依運河而興的棗莊市臺兒莊區,立足“古城、水城、綠城、慢城”定位,保護水生態、打造水景觀、弘揚水文化,依古運河重建的5A級景區——臺兒莊古城成為齊魯文化新地標,運河國家濕地公園成為4A級景區,精彩演繹著運河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的深度融合。
棗莊市臺兒莊區是大運河流經山東的南大門,素有“水旱碼頭”之稱。大運河韓莊段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進入山東的第一站。2020年,大運河韓莊段臺兒莊大橋國控斷面水體優良比率達100%。今年1月和2月,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3月和4月達到Ⅱ類標準。
棗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孫起生告訴記者:“棗莊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度重視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力以赴改善大運河及周邊生態環境,健全河長制體系,紮實推動河道清違清障和日常巡查管護,對大運河臺兒莊段沿線河灘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既為大運河構築了生態屏障,又發展濕地生態旅遊,走出了生態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子。”
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濟寧市,始終把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民生工程。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暨南水北調東線水質保障工作領導小組,以“治水”為核心,堅決保護好管理好“一湖秀水”,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截至目前,全市28個國省控斷面均質全部達標,南四湖及周邊重點河流入湖口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宋華東對記者説:“我們立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一河一規劃、一河一對策,實現市域內40條河流全覆蓋,以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為主規劃治污項目173個,總投資320億元;精準謀劃‘南水北調東線二期治污’項目136個,總投資205億元。”
以“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而著稱的聊城市,京杭大運河和徒駭河縱貫市區,東昌湖水域總面積6.3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
衛運河作為山東、河北兩省的界河,是典型的複式斷面蜿蜒型半地上河。衛運河油坊橋斷面為聊城市出境國控考核斷面,針對衛運河重點問題,聊城市大力開展水源替代、除氟工程建設和生態基流保障等重點工作,2020年衛運河油坊橋斷面超額完成消除劣Ⅴ類水體目標,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實現了水質提升,推動了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發揮濕地功能
助力水質提升
一湖清水,兩岸綠色,三季有花,四季長青。在滕州七星湖濕地公園,沿親水準臺一直前行,不時能遇到在這裡遊玩的附近村民。
滕州市級索鎮副鎮長彭程對記者説:“近年來,級索鎮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投身山水林田大會戰,依託採煤塌陷地綜合整治,全力做好治水、興林、建景三篇文章,讓採煤塌陷坑變成了河湖相連、水綠相映的風景區。”
誰能想到,眼前風景如畫的七星湖濕地,曾經是滕州市泉上煤礦的採煤塌陷坑,坑塘遍佈、雜草叢生。如今,七星湖濕地公園既是市民郊旅遊休閒、踏青賞花的佳地,又是提升荊河水質的凈化器。
棗莊市生態環境局滕州分局局長趙忠宇對記者説:“治水,我們是肯‘花大價錢’的,從最早沒有污水處理廠,到如今城區三座污水處理廠穩定運作,每天污水處理能力達30萬方。我們還把很多塌陷坑建成濕地,進一步凈化水質,確保全市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在濟寧市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15萬餘棵荷花、睡蓮、千屈菜、再力花、水蔥等水生植物長勢正旺,濕地內的30套曝氣裝置、6000平方米生態浮島蔚為壯觀。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太白湖新區分局局長賈治胤告訴記者:“為從根本上改善老運河水質環境,確保老運河入南四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工程採用表面流濕地工藝,利用老運河新建橡膠壩抬高河道水位,攔蓄老運河尾水,並引入工程區,通過在工程區建設表面流濕地,使濕地進水均勻流經整個濕地區,經凈化後進入老運河下游河道,實現每年削減CODCr121.8噸、NH3-N24.4噸。”
濟寧市積極開展以人工濕地和濕地修復為重點的生態修復建設,河湖生態緩衝帶初步形成。南四湖湖區、主要河流入湖口、污水處理廠末端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項目74處,污水凈化能力達100萬立方米/天。先後實施採煤塌陷地治理項目291個,修復面積39.33萬畝。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完成濕地修復面積20萬畝,新建或完善濕地保護小區200處。流域內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南四湖流域已恢復水生高等植物68種,物種恢復率92%;恢復魚類52種,物種恢復率達67%;鳥類達200多種,全流域生態修復和保護水準持續提升。
實施綜合治理
勇擔社會責任
在華電滕州新源熱電有限公司投資1.84億元建設的深度優化用水及水污染防治項目現場,記者看到高密度澄清池、變孔隙濾池、清水池等錯落有致,城市中水通過預處理後作為迴圈水補充用水,迴圈水排水通過陶瓷膜、反滲透、納濾進行處理,利用管式膜、電滲析和納濾工藝進行深度濃縮處理,將TDS約為40000毫克/升的水濃縮成TDS約為200000毫克/升的高濃度廢水,經過煙道蒸發水蒸氣實現鹽體結晶,從而降低廢水外排量,有效提高了水的重復利用率,促進了水的梯級使用和迴圈利用。
華電滕州新源熱電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雷對記者説:“工程實施後,我們將以城市中水作為主要水源,地表水、南水北調水作為備用水源。在對各類廢水分類收集和處理回用的基礎上,提高廢水回收率。發電水耗將由目前的2.86立方米/兆瓦時降低至2.61立方米/兆瓦時,達到節約型火電廠發電水耗要求,實現了既減少了地表水用量,又降低了發電水耗的雙重目標,對改善當地的水環境品質有著重要作用,環境與社會效益顯著。”
在臨清市碧水污水處理廠,外排出水口處的生物指示池金魚歡快遊弋,高大的LED顯示屏顯示著實時監測數據。據了解,碧水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0萬噸,服務人口近30萬人,首創了在市政污水處理廠增加氟化物去除工藝,現在每天約2萬m3中水通過專用管道輸送至臨清熱電項目作為冷卻用水回用;對於所産污泥主要用於生産有機肥原料使用,實現了廢水資源化利用和污泥無害化處理。
鄉村要振興,生態要先行。陽谷縣張秋鎮作為運河古鎮、歷史名鎮,在水域環境治理上持續投入。去年投資780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站並實施西環溝綜合治理工程,徹底杜絕了污水直排現象,運河水質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鎮所有河道全部明確到人,責任到人,定期進行巡河,發現攔網捕魚、河道垃圾及時進行處理,全年共清理漁網50余處,垃圾200余處。
持續改善運河水環境品質,船舶污染整治不能缺位。濟寧市交通運輸局組織開展了船舶污染專項整治行動,所有港口均按規定配備了與其吞吐能力相適應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現有營運船舶配備垃圾收集裝置16034個,4092艘船舶加裝了生活污水貯存櫃或者處理裝置。同時,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有效降低船舶污染水質風險,實現京杭運河濟寧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要求。
侯翠榮告訴記者:“山東將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力求實現大運河自然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努力把大運河山東段打造成山清水秀、綠色宜居的美麗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