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河北臨西:百年貢磚久承傳

發佈時間: 2021-05-26 15:35:44 | 來源: 河北日報 | 作者: 李佳澤、肖煜、曹錚、張曉華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記者手記】

邢臺臨西與不同朝代的古運河打了千年交道,它曾因運河而繁華鼎盛,在歷代史志中,處處貫穿著對大運河的記憶。汩汩運河水流淌著歲月的歌謠,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不僅傳揚著浩蕩的武風,吟唱著鄉土的弦歌,更演繹著風雨浸潤的傳奇。那一塊塊煙青色的貢磚,經歷了五百餘年曆史興衰,望得見莽莽過去,亦連接著無盡未來。

初春,田野裏一壟壟油綠的麥苗隨著微涼的清風搖擺,空氣中氤氳著泥土的芳香。驅車行駛在田間小路上,本欲一睹臨西大運河的芳容,孰料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中,一座孤零零矗立著的黃色土包不經意間闖入眼簾。“那是什麼?”順著我們手指的方向,臨西文史愛好者萬文禮答道:“是磚窯遺址。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興建新都,朝廷多方徵集建材。臨西因出産優質的‘蓮花土’,又有大運河水運的便利,被朝廷欽定為貢磚燒制基地。鼎盛時期,衛運河兩岸爐窯有數百座。”

原來,臨西的風物,不僅來自運河水的潤澤,更來自泥土與烈火的淬煉。

掩映在野樹與荒草之中的磚窯遺址高3米有餘,數百年來,風雨一層一層剝蝕著它的身軀。窯外,黃土千瘡百孔;窯內,青磚煙灰斑駁;窯底,添柴的洞口猶如一張乾癟的嘴巴,訴説著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聲、流淌的時光、凝固的情感,仿佛在時空隧道中一一再現。

遠處,夕陽下的運河盪漾著金光閃閃的水波。與運河遙遙相望的古磚窯雖已寂然荒野,但熊熊窯火依舊燃燒在我們仰視運河春秋的目光裏。執著佇立的古磚窯內隱約可見燒制好的殘磚,這些殷殷守望的身影,還在靜聽當年歲月的跫音。在漢代,此地已經燒制大型建築用磚。至明朝初年,臨西創設官窯,專為故宮、十三陵及各式城門城墻等燒造貢磚。這些輝煌的歷史可從《臨清直隸州志》的記載中略窺一二。從“東、西吊馬橋,東、西塔窯,張家窯到河隈張莊”,長達30公里的運河沿岸上,“設窯192座,每座兩窯,計384窯,每年出磚4176窯,計1044萬塊”,“每窯劃定良田40畝,專供窯戶建窯、取土、存放磚坯之用,共佔地7680畝”。

據臨西縣緊鄰衛運河岸邊的陳窯村《陳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陳氏始祖陳清與李姓人家在此立窯數座,為皇上燒貢磚。上世紀80年代初,在陳窯村發現一處窯址,發掘出城磚數位,每碼有200塊,刻有“嘉靖十四年陳清”及“嘉靖十七年陳清”等字樣。2008年12月,陳窯村迎來一群手拿鐵鍬、鐵鏟、測量工具的陌生人,他們是河北省文物局組織的考古勘探人員。在對陳窯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後,他們在陳窯村勘探發現明清時期燒制貢磚的窯址20座。按古代貢磚官窯規格,20座窯就佔地800畝,僅佔地面積就可以想像當時窯場的興盛場景。

禦窯業的發展,帶來了臨西的興盛與繁榮。“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在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的詩中,臨西運河兩岸的熱鬧與繁華景象撲面而來。白日,舟來人往,比肩接踵,柴薪交易,專有市場,運轉隊伍往來如梭。入夜,煙氣繚繞,燈火輝映。五百多年來,臨西貢磚經歷了“官窯萬垛青煙裊”的鼎盛,也經歷了清代以後火盡灰冷的衰落,一路走來,起伏跌宕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臨西貢磚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陳建磊往爐膛中添木柴。河北日報記者田瑞夫攝

歷史在此留下諸多遺痕,繁華與殘跡已然牢牢焊接在一起。時移世易、斗轉星移,橫亙古今的大運河激蕩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如今,重新燃起的窯火又點燃了貢磚復興的希望。

陳窯村,運河岸邊的幾座磚窯爐火正旺。車從河堤轉下來駛進磚廠,只見一根根滾圓的木頭和一塊塊淡黃色的磚坯有序地碼放著,等待進入窯爐化身煙青色貢磚。一個臉色黝黑的中年漢子快步走來,伸出沾滿塵土的手,又不好意思地在身上蹭蹭,縮了回去。“整日與土打交道,自己都快變成‘土猴’了。”臨西貢磚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陳建磊靦腆一笑。同樣是土,但土與土之間也有著千差萬別,臨西靠近黃河古河道,因泥土淤積沉澱,形成了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的優質黏土,細膩無雜質,俗稱“蓮花土”。“除了土質好,貢磚的燒造工藝也十分講究,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18道工藝。”為了達到復古如古的效果,陳建磊始終堅持採用傳統古法手工技藝。“選土、碎土完成後,土要過大小篩子,像濾石灰一樣,用運河水濾滿一池,再加水沉澱,去除土中的雜質,這是其他手工磚很少使用的工藝。”完全軟爛熟化的泥土還要用草苫蓋起來,靜置半月,用木棒反覆碾打、燜、醒,這時的泥軟硬適度就可以做磚坯、陰幹,入窯焙燒。

當我們一行人真正走近爐窯,瞬間便被窯火的熾熱和光芒籠罩。高大的爐窯如憤怒的巨獸,一車車磚坯被吞進窯膛,在熊熊的火焰中顫抖、澎湃,燃燒的圓木不時發出爆裂聲。在我們眼前,蓮花土以磚瓦坯的身份走進大熔爐,等待淬煉。經過七日七夜的炙烤,封窯、注水,再歷經七日冷卻、上色,方可開窯。如果天氣適宜,一窯貢磚最快也要兩個月製成。原來,製作貢磚如同釀酒,不僅需要優質的原材料與精湛的工藝,時間的催化同樣必不可少。它接四季于無間,存有時間的溫度,靜穆中充滿端莊與持重,蘊含著內在的歷練和成熟。機器所制,如何比得上手工的意義。

“有人稱這種磚是會呼吸的磚。它叩之清脆,斷之無孔,堅硬如石,不鹼不蝕。”説著,陳建磊掂起一塊磚輕輕敲擊,叮噹,叮噹,一種悅耳的金屬聲響起。“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艫運磚如絲連”,明清兩代,這悅耳的聲音隨大運河從臨西一路向京師傳遞。如今,臨西貢磚也廣泛用於全國各地的古建維修,甚至走出國門,進入南韓、日本市場。

“古老的技藝需要傳承,也需要結合現代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經濟價值。”陳建磊在堅守貢磚傳統燒制技藝基礎上,不斷開

 

推薦閱讀
揚州爭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示範生” 這個註冊資金30億元、總資産近80億元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由十余個市級文化集團和文化企業重新組建而成。煙花三月,位於明月湖畔的運河大劇院,成為遊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作為運河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同時也是全國唯一全域劃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核心區的地級市,揚州積極推動“古運河重生”,給古老的大運河一個美好未來。
滄州大運河市區段增添20個“水邊衛士” 落水者距岸邊較近時,可使用救生桿救援。是不是可以用來救援落水的人。落水者距離岸邊較遠時,可使用救生繩救援。
“追尋生態大運河”山東媒體行今日啟動 臺兒莊運河濕地“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大運河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棗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孫起生説到,三是繼續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規範濕地公園建設程式,嚴格按規劃進行建設,全力打造大運河全河段“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水生態環境。二是嚴格落實河長制,推動大運河嶧城段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範河湖。
明年亞運會前杭州主城區運河綠道將實現全線貫通 ”市建委、市綠道辦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著力推動運河兩岸慢行多元化、空間開放、城市功能集聚,將運河綠道建設成為世界級的集文化、旅遊、健身等多功能融合的“杭州運道”,打造成杭州綠道的又一張金名片。”市城鄉建設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石祥路以南是運河綠道老城段,主要以修繕提升為主,突出保護與傳承,展現老杭州韻味與特色。兩岸楊柳低垂,民居林立,碼頭水埠人影綽綽,勾起了市政府參事樓時偉一番感慨,“這段運河最具有老底子韻味了,綠道改造提升要多保留市井文化,多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留出些空間給小熱昏説説老故事,建個舞臺讓市民們唱唱越劇,這才是杭州的味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