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美麗蝶變
——滄州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筆
6月7日,走進大運河城市區百獅園建設工地,現場施工人員正在進行生態修復提升。項目建設完成後,這裡將呈現運河露營地、陽光休閒營地、戶外研學營地、古蓮池等戶外休閒空間,並建起滄曲書舍、渡口廣場、荷悅軒茶室、縉園等建築,充分展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千年運河穿城過,在滄州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獨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滄州人的精神源泉和情感寄託。緊緊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批示,按照省委書記王東峰來滄調研精神,滄州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並將此作為高品質跨越式發展和回應群眾關切的突破口與落腳點,催生大運河沿岸的精彩蝶變。
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風格,滄州精心做好規劃設計,重點抓好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壯美運河之新容顏在每天的細緻鐫刻下熠熠生輝,千年風流之新形象正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保護傳承中利用發展
近來,常到運河邊遊玩的居民有個新發現:運河來水了!隨著兩岸沿線改造提升工程的實施,遠遠望去,一條清澈的絲帶蜿蜒曲折,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靜美旖旎。
得益於5月10日啟動的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及潘莊引黃線路調水,約1.6億立方米的水源從南滾滾而來,一時間,中心城區河道水面寬度達到60米,平均水深4至5米。市大運河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目前,滄州已引水2000多萬立方米。這也是滄州首次同引長江水、黃河水為南運河補水,不僅改善了南運河沿線生態環境,也促進了運河兩側農業灌溉、蓄水調節。
從平虜渠算起,運河已在滄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歲月的積澱,早已讓大運河成為城市的精神文脈和文化記憶。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無疑為滄州進一步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以“嚴細深實快”的作風抓好落實,我市著眼頂層設計,對標對表《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求,堅持高品質做好全域謀篇佈局,統籌謀劃大運河沿線的産業、城鎮、生態、交通、文旅等功能,著力構建一條主軸帶動整體、多點聯動形成合力的空間框架,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和量的提升。目前,《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均已完成,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交通體系建設、土地空間利用六大專項規劃,已完成專家評審。
以落實“三重四創五優化”“拆促暢增優”等重項工作攻堅為契機,以“嚴細深實快”作風為保障,我市實施了河道清淤工作和全域堤頂路建設。通過河道清淤、岸坡治理、景觀提升等綜合整治措施,全線215公里河道共清淤土方370萬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區清淤土方90萬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0.7米,清淤出的土方全部用於河堤的加固、堤頂路建設和兩側微地形的打造,將南運河滄州段打造成集防洪、輸水、蓄水、生態景觀和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河道。穿越8個縣(市、區)12個鄉鎮,全長308公里的堤頂路,目前,除城市區段外,已基本實現貫通,城市區段正在緊張施工,將於月底前全部貫通。
屆時,水行船、路通車,將重現“一船明月過滄州”的盛景。
在項目建設中迎來新生
在百獅園對岸,正在建設的南川樓、朗吟樓項目施工現場,塔吊高聳,機器轟鳴,呈現出一派火熱的建設場景。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南川樓項目已經完成主樓地下室建設,正進行主體框架的施工;朗吟樓項目基礎底板施工和混凝土澆築基本完成,正進行地下室頂板的施工。
作為運河沿線重塑的新景致,建成後的南川樓和朗吟樓將與清風樓遙相呼應,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市民登樓後可將運河兩岸美景盡收眼底。同時,兩樓還實行夜間樓體亮化,特別是在節日期間呈現全息投影效果,真正構築起滄州文化新地標。
今年以來,我市實施了包含南川樓、朗吟樓項目在內的大運河沿線21項重點工程,將運河沿線打造成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新高地。
重點推進的中國大運河非遺文化公園項目,是落戶滄州的首個國家級大運河項目,總佔地面積約3700畝,總投資約59億元,由園博園、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等“一園一中心”構成。其中,園博園為2022年省第六屆園博會舉辦地,南北長約2600米,東西寬約800至1100米,總佔地約3000畝,計劃2022年8月建成開園。
“以‘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為主題,以‘一帶(運河風光帶)、三區(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為空間結構,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打造‘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市大運河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項目的建設,將成為高標準、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面旗幟。
據了解,這兩個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人公開招標,正在組建項目平臺公司,計劃6月全面開工建設,年內園博園項目完成總工程量的80%,非遺展示中心完成總工程量的50%。
老麵粉廠、鐵路給水所、蓮池古渡……這些運河沿線的歷史遺存,也在項目建設中迎來新生。以老麵粉廠為例,將按照保護修繕遵循“不改變歷史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基本原則,對建築外檐墻面、門窗、雨棚等進行修繕,在修復外立面及主體建築加固的同時,利用其建築特色,採用投光、投影、投射陣列、燈光秀等夜景照明手法,表現建築的歷史風貌、人文精神和時尚氣息。
位於運河區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內的滄州國際馬術中心項目,佔地面積約734畝,總投資約6.47億元。項目規劃建設有標準室內馬術賽場、觀賽樓、多功能廳、室內訓練場、運動員村、民宿酒店、商業區、青少年馬術康復中心等配套建築。依託這一項目,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首屆“滄州杯”大運河馬術公開賽成功舉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組人馬組合參賽。
隨著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古老運河的吸引力不斷提升,這條千年文脈也更具生機與活力。
在文旅融合中突出特色
歷史上的運河,曾有著“漁唱樵謳聽不辨,人聲半在水聲中”的繁華,也給滄州留下眾多文化景點和歷史遺存。我市堅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將沿線文旅資源穿珠成鏈,推進“運河+文化+旅遊”新模式,打造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的文化“鏈條”。
在吳橋,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優化人居環境,構建“運河明珠、魅力吳橋”旅遊體系,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慕名到吳橋觀運河、賞雜技。走進吳橋運河沿線佔地千畝的牡丹園,140余個品種的牡丹花和芍藥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三三兩兩的遊人前來賞花觀景,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在東光,依託大運河沿線的南霞口大運河康養小鎮、碼頭宜居宜遊文化小鎮、蓮窩水驛古鎮等特色小鎮,重點打造南霞口大運河森林公園(氧生園)、東吳文創園、麒麟臥生態採摘園、碼頭沉船遺址公園、油坊口民俗風情園、連鎮鎮謝家壩遺址公園等景觀節點,向遊人展開一幅幅壯美的生態畫卷。
在泊頭,統籌“運河文化帶、運河生態帶、運河旅遊帶”三個鏈條,堅持美觀性和實用性相統一,重點打造集風貌保護、文化展示、觀光休閒等功能于一身的運河景觀帶。放眼望去,運河沿線碼頭、雕塑、文化墻、運河之鏈等文化標誌豐富多彩,河岸邊的山楂樹廣場上,常設性文化歷史展牌、鴨梨玻璃鋼原雕等韻味十足,為大運河平添風雅。
在滄縣,以大運河為媒,緊抓鄉土文化這個賣點,充分利用沿線香椿、桃花、梨花、油菜花等景觀,以及捷地炮樓、禦碑苑、紀曉嵐文化園、滄州鐵獅子、杜林登瀛橋等景點,以特色農業的高質高效和旅遊景點的開發開放,促進農旅融合發展。
……
在推進文旅融合基礎上,我市緊抓新型城鎮化的歷史機遇,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重要牽引,深入推進吳橋雜技大世界等15個運河沿線旅遊景區和青縣紅木小鎮等特色文化名鎮的提質升級,打造運河沿線新地標,加快建設文化展示帶、生態景觀帶、全域旅遊帶、協同發展示範帶。
對吳橋雜技旅遊名鎮、泊頭手工業名鎮、東光生態名鎮、滄縣舊州鐵獅文化名鎮、興濟運河小吃文化名鎮、滄州武術文化小鎮、青縣紅木小鎮等現有7個特色小鎮進行提檔升級,利用其特色文化優勢,匯集資源,延伸鏈條,打造産業發展聚集區;加快推進南皮張之洞文旅小鎮、東光謝家壩蓮窩水驛古鎮、小邢村古文化街及新農村建設、鐵佛寺景區提升改造、吳橋雜技山水特色文化小鎮等重點項目,匯點成片,聚片成面,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沿線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水準,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發揮沿線産業和文化優勢,深挖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和優勢資源,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謀劃更多特色小鎮,培育壯大文化、旅遊、康養等産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加快打造運河沿線特色城鎮集群……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興。運河不僅僅是縱貫滄州的一個文化符號,也串聯起了滄州的美麗中軸和創新高地。一條充滿希望的河流,正從歷史流向未來,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一首流動的詩,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彩!(記者孫健本報通訊員劉佔勇李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