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發佈時間: 2021-02-23 16:47:10 | 來源: 齊魯壹點 | 作者: 耿波 周詩云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山東段文化發展的關鍵,在於挖掘沿河城市的本土文化傳統,構築地域文化與運河文化的共榮平臺,讓運河文化體現在沿河城市的一地一物中,展現活的運河文化。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這是“十四五”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程將近4000華里,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的傑出代表。京杭大運河的前身是隋唐運河,自大業四年(西元608年)隋煬帝開鑿至今,流淌將近1500年,滋潤了沿河30多個城市,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

大運河在清末1900年斷航,南北交往以鐵路代之。到今天,運河中還在發揮作用的,僅限江蘇浙江段,山東濟寧以北的運河全部斷流。斷航後的大運河並未完全被人忘懷,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家先後頒布了《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確認了京杭大運河在經濟、生態與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著力促進其發展。相比于元明清時代運河擔負實際航運功能,現在的京杭運河已經從原先的經濟、政治與交通功能,轉向了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新階段。

大運河歷史上,以山東段地勢最為高聳,工程規模最為浩大,是整個運河上的“咽喉”之地。山東運河在歷史上流經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等城市。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給山東沿河城市帶來了無比輝煌,各個城市的商業、手工業與農業都在運河的帶動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對於當下的京杭大運河而言,伴隨航運功能逐漸失去,修煉“內功”變得愈加重要。

大運河山東段的文化建設,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應從“運河中心”轉向以挖掘山東運河城市的本土文化傳統為主,文化領頭、生態護航,引領當地發展;第二,發掘齊魯文化與運河文化融合形成的文化獨特性,呈現運河文化的“山東基因”。

2019年發佈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挖掘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大運河沿岸地域文化特徵,推動分類集中、功能銜接、融合發展,佈局六大文化高地”。

六大地域文化中,齊魯文化與運河文化交融産生的特色最為鮮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到了“構築大運河實體與地域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山東段運河文化發展的關鍵,就在於挖掘沿河城市的本土文化傳統,構築本土地域文化與運河文化的共榮平臺,讓運河文化體現在沿河城市的一地一物中,展現活的運河文化。

以濟寧和德州而言,兩座城市都建立了具有自身顯著特點的較為發達的手工業。如臨清的磚窯業、裘皮業、哈達業、竹編業,濟寧的皮革業、煙草業、醬菜業以及各種各樣的日用器具製造業等。正是這些手工業構成了這兩座城市的工業支柱,能夠生産較多的商品進入市場流通,繁榮社會經濟發展,進而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來批購貨物,因而這兩座城市的從業人口較多,人民生活相對富裕,購買力也較旺盛,奠定了這兩座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繁榮的基礎。

除建立本土工業體系,推動商品經濟以外,引導當地人積極參與城市發展,也是本土資源中的重要部分。明清時期山東運河沿岸的城市勃興時,各城市經商者多是外地人,但在後來的發展中,當地人表現了發展商品經濟的強烈參與意識,有力推動了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的發展。

山東段運河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從以下三方面著力。

大力挖掘山東段運河的地方文化傳統,搭建地方文化與運河文化共用發展的平臺。在“運河之都”濟寧偏西不遠的菏澤,在漢唐時期就是“山東”(崤山之東)漕運的碼頭,文化底蘊深厚。濟寧是“運河之都”,明清時期,運河經濟甲于天下,現在經濟大潮褪去,留下了異常豐富的運河文化“化石”,比如至今聞名的玉堂醬園、各色手工藝、特色民俗與名人文化等。今天統稱為微山湖的南四湖,河湖民俗醇厚,同時受運河影響,風格獨特,是文化的富礦。德州受運河影響特深,碼頭文化産生了不少地方之珍,比如德州扒雞。聊城地區更是如此。聊城地區的美術設計資源特別豐富,明清時期,東昌府木版年畫,茌平董莊中堂畫,土布印花技術,以及臨清紙扎等,借助運河行銷天下。運河斷絕後,這些優勢文化資源隨同沒落,殊為可惜。聊城地區還有各種特色曲藝,毛筆製作工藝等。這些文化資源尤其應進行大力挖掘。

搭建大運河文化發展的全國平臺,研究並推廣運河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獨特意義,凸顯山東運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不可缺少部分的身份,與具有世界影響的儒家文化形成借勢。目前,京杭大運河文化的發展與推動缺乏平臺,大部分還是集中于運河制度、河防等研究領域。濟寧是“運河之都”,航運雖已在山東段斷絕,但運河經濟留給山東的文化財富特別豐富,適合搭建運河文化研究的智庫平臺,統籌全國人才,為運河文化發展建言獻策。山東運河的發展與元明清中華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山東運河文化不僅是近世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中華文明的整體結構、文化特徵有重大影響,需要發掘揭示,以此提升山東的文化地位。

山東段運河的文化建設應與生態環境的治理相結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國土綠化行動,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在大運河文化帶的主軸和具備條件的其他有水河段兩岸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加強生態空間管控,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環境污染防治,構建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運河的開鑿和維護體現了中國古人利用自然環境的偉大智慧。運河文化的健康發展的標誌是運河生態的優化。山東段運河在歷史上過山越陵,自然條件複雜多變,引納泗河、汶河以及魯中百泉入河,以及在沿河有不少水櫃等。這些多變水利條件在今天發展運河生態時,都是天然的資源。應結合當地的文化建設,通過建設生態廊道、微型水空間等,建設優良的生態系統,使山東段運河文化與生態環境達到兼善兼美。(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推薦閱讀
京杭運河二通道海寧段項目獲省級榮譽稱號 自開工以來,工程指揮部意識到安全管理對於項目進度保障和品牌打造的重要作用,第一時間成立項目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以“有目標、有計劃、有責任、有落實”的“四有”機制為項目安全工作開展設置強抓手,建立大平臺。2021年02月23日10:15:08來源:嘉興日報記者張瑞潔通訊員姚天宇李鋒陳莎艷昨天,記者獲悉,京杭運河二通道海寧段項目近日獲得浙江省2020年交通建設平安工地省級示範施工、監理合同段榮譽稱號。京杭運河二通道海寧段項目地處杭州市余杭區臨平鎮與嘉興市海寧接壤段,涉及航道里程4.5公里,橋梁數量7座,水利設施6項,服務區1處,標段劃分為第7標段、第8標段,以及黃家門橋、連杭大道橋和滬杭高速公路橋,項目計劃投資25.43億元,開工時間2019年6月,計劃完工時間2022年6月。
杭州運河大劇院貼上了“窗花” 運河大劇院位於杭州市拱墅區,運河大劇院建在運河中央公園內,佔地約40畝。運河大劇院採用中式風格,融入運河文化元素。目前,運河大劇院已進入精裝修階段。
淮安:運河古城華麗轉身 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産重煥生機,近年來,淮安區精心打造河下非遺小鎮,讓文化旅遊與非遺保護比翼齊飛。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節點城市,淮安區持續加大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力度,千年運河煥發生機,古城展現新的活力。“淮安區作為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態水城、宜居新城,發展文旅産業是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
大美運河扮靚獅城 同時,堅持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牽引,持續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準,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運河發展“紅利”。2020年,我市以《滄州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思路》為指導,制定《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組織編制滄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交通體系建設、土地空間利用六大專項規劃。2020年,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我市以“百鄉(鎮)聯創、千村示範”活動為抓手,堅持站位全局、統籌謀劃、合理布點、梯次打造的原則,在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集中項目、資金、人員力量,在全市優先選擇鄉村振興示範區(點)、鄉村治理示範村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二類縣和全域完成縣、高鐵高速沿線、大運河兩岸等村莊打造一批示範典型,通過持續用力、壓茬推進,促進整治工作提檔升級。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