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運河扮靚獅城
2021年新年伊始,獅城迎來一個好消息:滄州獲得2022年省第六屆園林博覽會舉辦權。這是我市高品質提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水準的生動寫照。
以落實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要求為前提,滄州將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生態景觀帶、全域旅遊帶和特色産業帶”,再現“千里涌波,大美運河”的精彩。
作為京杭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書記王東峰來滄調研精神,精心做好全域規劃編制,對標先進找差距,學習經驗補短板,提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水準。同時,堅持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牽引,持續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準,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運河發展“紅利”。
突出新發展理念,堅持高品質全域謀篇佈局
大運河承載著厚重悠久的歷史,傳承著輝煌燦爛的文化,是滄州人的“根”和“魂”。
著眼于讓古老的大運河重煥生機活力,我市明確提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實際行動,也是保護歷史文化、改善生態環境、推動滄州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寶貴機遇。
堅持規劃引領,提高標準品質,全面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步伐。2020年,我市以《滄州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思路》為指導,制定《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組織編制滄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交通體系建設、土地空間利用六大專項規劃。
我市把城市區規劃作為重中之重,深挖“河”文化,做好“水”文章,明確了“4個定位”——大運河文化重要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城市重要標誌、大運河國際體育賽事舉辦地;“4大片區”——永濟片區(渤海路至永濟路)、人民公園片區(永濟路至新華路)、清風樓片區(新華路至黃河路)、禦河片區(黃河路至海河路);“3條主線”——保護綠線、風貌建築控制線、核心監控區範圍線;“4項工程”——河道拓寬清淤、堤頂路貫通提升、兩岸綠化提升、運河橋梁修建裝修及兩岸亮化等工程。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過去一年,城區段大運河沿線堤頂路有了新變化。城區大運河47.5公里堤頂路暢通工程已完成項目可研報告批復,道路上的違建房屋完成拆除,運河沿線環境進一步優化。不久的將來,滄州全域大運河308公里堤頂路將實現貫通,並將逐步完善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系統,具備舉辦國際馬拉松賽事條件。
圍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目標,我市科學謀劃了一批生態、旅遊、商貿、文化、運動休閒等新型産業項目,進一步激活運河文化活力。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深走實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不斷推進,也在潛移默化中加速著滄州城鄉融合發展。圍繞“一帶多點”,我市積極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牽引,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和各縣城擴容提質,主動融入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在中心城區,著力做好城市“綠化、美化、香化、亮化”文章,打造“有序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城市、靚麗城市、智慧城市”:83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全部完成,舊貌換新顏;打造14個“口袋公園”,進一步拓展城市綠化空間;車泊位新增7.9萬多個,202家機關單位停車場對外開放,停車難、停車亂現象明顯改觀;開展“十亂整治”,城市建設整齊有序;利用合作能源開展196條小街巷亮化工作,新建、改造挑臂路燈2235盞,維修亮化設施3萬餘次……
以大運河為帶,我市還注重以沿線特色城鎮為點,帶串點、點引面,帶動運河沿線新型城鎮化快速協同發展。
——在對吳橋雜技旅遊名鎮、東光生態名鎮、滄縣舊州鐵獅文化名鎮、興濟運河小吃文化名鎮等現有特色小鎮提檔升級的基礎上,利用其特色文化優勢,匯集資源,延伸鏈條,打造産業發展聚集區。
——加快推進南皮張之洞文旅小鎮、東光謝家壩蓮窩水驛古鎮、小邢村古文化街及新農村建設、鐵佛寺景區提升改造、吳橋雜技山水田園綜合體等重點項目,匯點成片,聚片成面,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沿線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水準,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充分發揮沿線産業和文化優勢,深挖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和優勢資源,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謀劃更多特色小鎮,培育壯大文化、旅遊、康養等産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加快打造運河沿線特色城鎮集群。
隨著2020年滄州旅遊産業發展大會的舉行,實現了旅發大會承辦地縣域全覆蓋。隨著大運河文化帶、環渤海休閒度假帶、沿雄安生態旅遊帶的形成,“一城一品、一縣一景”的旅發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農村人居環境,大運河兩岸繪就新景色
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緊密結合,2020年,我市堅持高位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將其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納入民心工程,使大運河兩岸和全市廣大農村村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大運河貫穿青縣南北,青縣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過程中,建立健全觀摩拉練和考核評比等機制,在大運河沿線33個村莊河堤打造21公里騎行漫道,並形成百餘個小遊園、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運河沿線水天一色、風景宜人,非常適合休憩遊玩,讓這裡一度成為京津冀騎行隊鍾愛的“打卡熱門地”。
2020年,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我市以“百鄉(鎮)聯創、千村示範”活動為抓手,堅持站位全局、統籌謀劃、合理布點、梯次打造的原則,在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集中項目、資金、人員力量,在全市優先選擇鄉村振興示範區(點)、鄉村治理示範村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二類縣和全域完成縣、高鐵高速沿線、大運河兩岸等村莊打造一批示範典型,通過持續用力、壓茬推進,促進整治工作提檔升級。
在過去一年,吳橋縣重點以系統化思路推進“廁所革命”,探索推進農村水廁並治“1+X”新模式,實現改廁治污同步進行,讓群眾“方便”更加方便。作為全省廁所改革中的典型經驗,吳橋農村水廁並治“1+X”新模式上報國家農業農村部後,受到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高度評價,並將這一模式列入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巡禮專欄。
聚焦大力“清臟治亂”,我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村莊清潔行動,尤其是大運河沿線各縣(市、區)做好規定動作、創新自選動作,組織開展“清臟治亂、百村示範”“城區凈城、村莊清潔”等行動,鄉村紛紛開啟“美顏模式”。其中,泊頭市重點打造“三區、十線、多片”,以國道沿線環境整治為標桿,著力打造生態交通廊道;海興縣環衛治理再升級,實現全域全類無盲區、農村垃圾治理的長效管護;東光縣推行鄉、村兩級“塘長制”,全縣939座坑塘有了“管家”……
泊頭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在滄州率先開啟玻璃鋼三格式無害化廁所的改造,並建立起廁污長效管護社會化、市場化運營機制,形成“農戶廁污—吸污車分散收集—無害化處理站集中固液分離—資源化利用廠集中無害化加工—農戶還田利用”的新格局,打造從農戶來、到農戶去的廁污變廢為寶微迴圈模式,為農民打造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古老運河重煥生機,城鄉融合激發活力,環境整治繪就新景,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道路上,滄州佈局長遠、精耕細作,正以實踐者、先行者和帶動者的姿態,描繪大運河文化帶的優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