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運河古城華麗轉身
牛年新春,淮安區各大景區年味十足。到運河非遺大師工作室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到沈坤狀元府擊鼓、投壺,到吳承恩故居參與新春開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吸引著留淮過年的新市民前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大江大河——走進漕運博物館”“一生所愛——來一趟夢幻西遊”等10場精彩的線上活動,更讓天南地北的網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古城的風貌。淮安區,這座運河古城悄然實現華麗轉身。
打造“全域化旅遊、全景化城市”,淮安區文旅産業發展邁入新階段。2020年,該區實現遊客接待量超9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05億元。“淮安區作為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態水城、宜居新城,發展文旅産業是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淮安區委書記張笑説。
保護運河遺産
有機更新古城
運河湯湯,文化綿延。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節點城市,淮安區持續加大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力度,千年運河煥發生機,古城展現新的活力。
河下古鎮是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區、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之一。竹巷西街是河下古鎮傳統街巷和重要商業街,街道以歷史上生産、製作、銷售竹工藝品而得名。近年來,淮安區對這條傳統街巷進行改造,打通湖嘴街至沈坤狀元府的旅遊通道,進一步提升古鎮的遊覽體驗。竹巷西街西側,是淮安區傾力打造的萬豐文化街,主推中華傳統小吃。這裡南接運河、北鄰沈坤狀元府,建成以來,每年中秋、國慶、春節都舉辦聞名遐邇的“萬豐文化節”。
作為大運河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7平方公里的淮安區古城,集聚著200多條(處)古街、古巷、古名居。近年來,該區實施擴延性改造,逐步拆除改造與地段風貌不協調的各類建築物,最大程度恢復古建築、古街區原貌。緊扣古城東西橫軸、南北縱軸兩條軸線,打造關天培祠、鎮淮樓、漕運博物館、淮安府衙等文化景觀群,有機更新改造老西門大街、縣東街等歷史街區,提升改造駙馬巷、龍窩巷、上坂街等歷史街區。同時,確立近期、中期、遠期目標,逐步將老城區人口適度外遷,騰出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設施。
激活非遺文化
傳承千年文脈
大運河文脈綿延不絕,大運河淮安段的漕運文化、城池文化、美食文化、科舉文化、名人文化、中醫文化、宗教文化、摜蛋文化等豐富多彩、魅力獨特。
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産重煥生機,近年來,淮安區精心打造河下非遺小鎮,讓文化旅遊與非遺保護比翼齊飛。踏上河下古鎮石板街,岳家茶馓的招牌格外醒目,岳家茶馓第八代傳承人岳雲飛和妻子正緊張忙碌著。
他們用兩支長長的竹籤挑起細細的“麵條”,三根一股,繞成梳子狀,放入沸騰的油鍋中,只需一分鐘,“麵條”就呈現油亮亮的金黃色,店前聚集著慕名而來的遊客。岳家茶馓傳承200多年,保持傳統工藝不變。岳雲飛的兒子岳建峰把自家茶馓搬到網上銷售,網店的銷售額超過了傳統門店。
運河非遺大師工作室內,遊客駐足欣賞農民畫家潘宇創作的農民畫、非遺傳承人錢鳳池製作的絨花絨鳥。“泥人潘”的手上,木質雕塑刀幾番翻轉,一個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就誕生了。此外,乾隆下江南巡遊、淮安府署昇堂儀式、《西遊記》唐僧師徒演出……一幕幕穿越戲在古鎮上演,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借助“活態保護”,運河古城韻味得以傳承,原汁原味的“老淮安”生活得以保留,淮安區的城市品牌形象不斷放大。
打造生態長廊
助力文旅勃興
隨著項目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市民和遊客將大運河文化帶作為旅遊休閒的新去處。每當夜幕降臨,運河畔的蕭湖公園裏,散步的居民絡繹不絕。“過去,這裡是一片臟水塘,晚上黑漆漆的,沒人敢來。”居民朱銘描述著公園的過往。
近年來,淮安區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文旅産業,打造生態長廊。如今的運河水清岸闊,兩岸的人文景觀與慢行系統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漫步、騎行、休閒的空間,成為舉辦全民健步走、微型馬拉松等活動的首選之地,還吸引大學合作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
為打造文化旅遊新品牌、新形象,打響千年古城旅遊名號,淮安區整合16處景點景區資源,組建楚韻文旅集團並實體化運營,強化與國旅等知名旅行社合作,策劃推廣精品旅遊線路,激活旅遊市場,助力文旅勃興。
“淮安區將依託古城區基礎框架,塑造城池格局、河湖水系、街巷肌理、建築風貌的整體形態,繪就‘四湖一垠、三城相連’美麗畫卷;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南部新城和河西新區為‘翼’、各鎮多‘極’支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深度對接全市‘東擴南連’發展戰略,推進北部新城建設,謀劃承接高鐵經濟功能片區,打造新的城市增長極。”張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