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百年變遷 老照片裏的大運河畔網紅打卡勝地

發佈時間: 2021-02-18 17:19:15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談起北京城的營建史,不少人都知道一句老話:北京城是漂來的。一個“漂”字,足見舊時古都的存在何等依賴於流淌了千餘年的大運河。可惜,由於清朝中後期連年失修,河道斷航,大運河昔日的繁盛景象逐漸消失,一度被遺忘在歷史深處。

直到近些年,隨著遺産保護、環境整治、水系治理等工作全面實施,“千年運河”這張中華文明的金名片才被越擦越亮。最近舉辦的首屆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就為市民奉上了一道運河文化大餐:運河沿線七個區的“網紅打卡地”集中亮相,為市民遊玩留影提供了好去處。

眾所週知,大運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諸泉為水源,注入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經長河,引入積水潭(今什剎海),經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終流入北運河。不過,運河沿線如今還有哪些古跡可以遊覽,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此次文化節就把這些散佈各區的運河“遺珠”穿起,作為“網紅打卡地”集中推介:通州區的燃燈佛舍利塔,西城區的萬寧橋(澄清上閘),東城區的春風書院·南鑼鼓巷館(玉河故道、玉河庵),海澱區的昆明湖,昌平區的白浮泉遺址等。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這份“網紅打卡地”名錄,欣賞一下老照片中的運河舊日光景吧。

甕山泊,即今天的頤和園昆明湖。元朝郭守敬主持漕運,將昌平白浮泉水作為引水起點,然後“西折而南”,再截取西山一帶的玉泉等水,匯入甕山泊,作為大運河的補水源頭。明代先後在甕山泊一帶修建了園靜寺及好山園行宮,改甕山泊為西湖。當時,作為皇家風景區的西湖已被譽為“壯觀神州今第一”。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慶賀生母六十壽辰,又在此大興土木,建成了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並將甕山泊更名為昆明湖。為了控制水量,乾隆帝還在湖東築壩,在繡漪橋下設了水閘。此次文化節,昆明湖、繡漪橋以及頤和園銅牛均入選“網紅打卡地”。攝于上世紀30年代

拍攝于19世紀70年代的清漪園十七孔橋和銅牛,圖中可見銅牛基座周圍被毀的欄杆、昆明湖上的蘆葦,曾經繁盛無比的皇家禦苑顯得一片蕭瑟。

民國時期的昆明湖一角,遠處可見十七孔橋,拍攝者劉半農是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組成的藝術聯盟北京光社的成員。

元代大運河從甕山泊流出後,就從和義門(今西直門)進入了元代漕運的總碼頭——積水潭。鼎盛時期,元代打造了8000多艘運河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自江南而來的漕糧運到積水潭碼頭。漕運不僅便利了交通,也繁榮了元大都的商業,積水潭附近的煙袋斜街、鐘鼓樓一帶客棧、酒肆、茶樓、勾欄林立,可謂盛極一時。元代黃文仲作《大都賦》形容:“華區錦市,聚四海之珍異,歌棚舞榭,造九州之秾芬。”不過,明成祖定都北京後,考慮到皇城的安全,不再允許漕船入城,積水潭從此成為一片沒有活水的內湖。積水潭碼頭被廢棄後,湖泊逐漸淤積縮小。這些淤積起來的土地,正好是種植水稻的良田。從明代開始,積水潭附近出現了大量的稻田。圖為1940年代正在收割裝運的積水潭稻田。

萬寧橋,也叫後門橋,位於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此橋始建於元代,如今仍俯臥在橋下北岸的那只鎮水石獸,是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萬寧橋下設有元代大運河的一道重要水閘——澄清上閘,從南方來的漕運船隻經過通惠河入城後,要進入積水潭碼頭,必須從萬寧橋下經過。圖為地安門外的火神廟牌樓老照片,遠處為鼓樓,近處為萬寧橋欄板

1805年《唐土名勝圖會》中的萬寧橋。


玉河在元代是通惠河的一段,這條河道修通後,大運河北端得以延伸到城內積水潭。明代時,運河終點東移至大通橋,一般將積水潭出萬寧橋、過東不壓橋、至大通橋的一段河道稱為玉河,大通橋至通州的一段才稱通惠河。此後,玉河水量逐漸減少,到民國時期,玉河基本乾涸,成了泄洪的臭水溝,後被逐段改為暗溝。如今,隨著北京玉河歷史文化恢復工程的開啟,從萬寧橋至東不壓橋的玉河北段故道在消失半個世紀後,已經重見天日。圖為1880年左右的中玉河橋

1905年左右改造後的中禦河橋。

1925年左右從城墻北望禦河,河道已經蓋板,改成花園。

永通橋,因坐落于通州舊城西門外八里,俗稱八里橋。晚至清代,大通橋以東至通州的運河仍能通航,矗立在通州城西的永通橋就成了通往北京城的必經之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自大沽口登陸,進至通州,在永通橋駐防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就在這裡,率領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一場激戰,力圖守衛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屏障。然而落後的大刀長矛終究敵不過先進的火炮子彈,北京城最終被攻破。圖為1860年英法聯軍隨軍記者比托拍攝的永通橋

19世紀末的北京通州永通橋

燃燈佛舍利塔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內,始建於北周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該塔是通州老城的地標建築,也是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重要標誌。清詩有雲,“運河遺跡何處尋,一支塔影認通州”,據説當年的船工,一路沿運河運貨載客十分辛苦,只要遠遠看到夕陽下一座高大的塔影,就知道辛苦的旅程即將結束,通州就在前方。圖為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城時,隨軍記者費利斯·比托拍攝的通州燃燈佛舍利塔,此片也是北京最早的照片之一。

1900年大運河上運送美軍裝備的平底帆船。庚子事變中,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後,用平底帆船搭載輜重,沿大運河向北京進發。詹姆斯·利卡爾頓攝

通州運河盛景。拍攝者站在今潞河鎮楊坨村附近河邊面西拍攝。圖中一艘擺渡船正行駛近岸,船上乘客擁擠。另一艘貨船蒲帆張起,船夫正在努力搖槳。

圖 |通州區圖書館、韓立恒、舊影志、夏凡等

 

推薦閱讀
發揮運河航運優勢 做大做強濟寧市物流産業 要把港航産業作為物流業的牽動性産業,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加快集裝箱港口建設進度,為濟寧市港航物流轉型升級、京杭運河復興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大對重點港口項目建設支援力度,強力推進港口自動化、資訊化升級改造,加快建設綠色化、標準化、智慧化、國際化港口,為推進濟寧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強支撐。要對標國際一流內河港口水準,積極學習外地先進經驗,深入研究做大做強運河物流的具體措施。
百年變遷 老照片裏的大運河畔網紅打卡勝地 明代時,運河終點東移至大通橋,一般將積水潭出萬寧橋、過東不壓橋、至大通橋的一段河道稱為玉河,大通橋至通州的一段才稱通惠河。萬寧橋下設有元代大運河的一道重要水閘——澄清上閘,從南方來的漕運船隻經過通惠河入城後,要進入積水潭碼頭,必須從萬寧橋下經過。圖為1860年英法聯軍隨軍記者比托拍攝的永通橋19世紀末的北京通州永通橋燃燈佛舍利塔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內,始建於北周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碑刻中的揚州大運河 劉鳳誥歿于揚州,其詩文、書法與園林、碑刻一道,銘記著運河流過揚州的美麗過往。運河園林:沿岸獨特的文化風景水是運河奔流不息的源泉與動力,大運河沿線城市往往水網密布,揚州城也不例外。《個園記碑》嵌于揚州古城東北隅、運河沿岸著名的私家園林個園“抱山樓”中。
運河博物館舉辦木版年畫製作活動 提及木板年畫,聊城人都不陌生。一張年畫要經過畫稿、抽線、刻版、印刷、彩繪等數道工序,難點在於抽線,只有線抽好了,雕刻才能有跡可循。年畫有著美好的寓意,其實傳達的就是農家人心中的一種信仰,以拜老天爺的形式來祈禱平安、豐收等。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