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聚焦“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唱響高品質發展“大運河之歌”
大運河,綿延千里,歷史悠久,溝通南北,穿越古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江蘇省淮安市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導段、示範段、樣本段”和“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使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真正成為淮安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重要品牌。
王昊攝
高位推進繪就發展藍圖
規劃先行,謀定而後動。今年3月,淮安市組建“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作為市級管理協調機構,履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統籌規劃、督導推動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此舉為全省首創。
淮安市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全市高品質跨越發展指標考核體系,印發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要點,編排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健全完善了督查督辦、協調會辦、溝通聯絡、資訊通報等推進機制。規劃以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主線,梳理項目、細化目標,著力構建“五園三帶十點”主題展示區,形成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展示體系。
今年3月,《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出臺,這是全國運河沿線城市第四部、江蘇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條例》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傳承、利用等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了保護範圍,理順了保護職責,規範了規劃編制,實行了保護名錄管理,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此外,淮安市完成了《淮安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並報省聯審,成功組建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將為淮安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王昊攝
精準發力重抓標誌項目
“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中國水工科技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國漕運城、河下歷史街區竹巷西街片區、蔣壩河工風情特色小鎮、清江浦1415街區……依託大運河沿線豐富文化遺産,淮安市因地制宜,啟動多項標誌性建設項目,為古老的運河重新注入新時代氣息。
水工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豐富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內涵,更好地呈現中國古代、現代、當代水利工程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淮安市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品質施工、高效能利用”思路啟動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項目已列入省大運河文化公園重點建設項目、市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和中心城市建設計劃項目。佔地面積416.2畝,建築面積約16.4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8.922億元,共分三期建設,一期為板閘遺址公園,二期為中國水工科技館本體,三期為運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目前,一期已進場施工,二期、三期正在深化設計。展陳設計基本完成,已通過第一輪專家評審,完成第一批文物徵集。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打造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誌、重大文化工程、重點創新項目,重點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化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通過建設“城市裏的公園”,將淮安打造成為“公園裏的城市”。目前已完成清江大閘、總督漕運公署兩個核心展示園的設計方案和其餘“三園三帶十點”點位初步梳理及布點工作,年底前將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清江大閘核心展示園、總督漕運公署核心展示園形象識別系統導入工作。
幹石泉攝
培根鑄魂擴展品牌效應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與有關縣區和市直相關部門通力協作,深入挖掘大運河淮安段特色文化,著力打響“運河之都、水城淮安”城市品牌,彰顯“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特質。
打造品牌活動。成功舉辦淮安市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主辦以“涌動運河,醉美淮安”為主題的全國A級賽事2020年中國·淮安大運河鐵人三項賽,來自全國各地參賽總人數達700多人。成功舉辦第二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來自運河沿線8省(直轄市)30個設區市110余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展演,吸引了35萬人次市民和遊客參與。
王昊攝
推進文化傳承。持續開展大運河水上戲曲非遺項目展演,拍攝淮安運河宣傳片,製作電影《少年周恩來》、創作《金堤永固》等文學作品,推進《大運河口述史》影像數據庫項目,黃梅戲《第一山》等運河文藝作品創作展演,取得良好效果。組織開展著名作家“運河之都”淮安行采風活動,國內10位文學大家齊聚淮安,參觀考察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即將推出一批宣傳淮安運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央視攝製組先後兩次來淮拍攝《大運河》系列紀錄片,預計年底播出。
強化遺産保護。完成洪澤湖大堤菱角塘段、周橋大塘段生態修復和文化展示方案編制,通過省水利廳審批。籌劃成立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旨在更好地推動淮安大運河文化研究宣傳,為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