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江蘇打造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樣本” “黃金水道”再煥新生

發佈時間: 2020-12-18 17:37:02 | 來源: 長江經濟帶發展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秋水時至,在揚州施橋船閘京杭大運河入江口門段,水面壯闊,船行如織,沿河綠意盎然,岸邊燈塔矗立,古老的運河如同美顏加濾般煥然一新,讓人油然而生“往事越千年”的懷古之思,更由衷地感嘆“換了人間”。

在全長179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上,江蘇境內長達687公里的“黃金水道”穩居C位。運河貫穿全省南北8個地級市,是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狀況最好和航運利用率最高的區段。“作為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省份,江蘇著力打造交通強國建設江蘇十大樣板,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正是其一。”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黨組書記兼省鐵路辦主任陸永泉表示。目前在蘇州、揚州、淮安的代表性特色航段,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先導段亮點耀然呈現。

綠色生態詩意棲居

“如今的運河如同一條綠色的生態走廊,勾勒出的畫卷,凝聚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進步。”京杭運河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蘇北航務處工作人員很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做好航道的生態護岸對實現碧水藍天、綠樹夾岸、魚蝦洄遊的河流生態景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往實施航道護岸工程時通常只考慮安全性及耐久性,多采用幹砌石、漿砌石、混凝土、預製塊等材料修築硬質護岸,隔斷了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水土保持,在外觀上也顯得單調生硬。現在,沿著淮安九龍湖公園至淮安船閘16公里航段順流而下,兩岸都是由蘆葦、菖蒲、垂柳等水生植物組合種植形成的自然型生態護岸,可以滿足減風消浪、固土護岸、吸污凈水功能,同時與臨河的城市景觀互為延伸,自然融合,為沿岸的居民開闢了親水休閒的生活新空間。

家住運河邊的蘇州市民李佳近來頗有住上“景觀房”的幸福感。在大運河滄浪新城段,原先兩岸亂墾亂種的菜地與違章搭建不見了。今年5月,隨著“花香航道”的建設,河邊栽植上了成片的紫葉狼尾草、美人蕉、鳶尾、花葉蘆竹、黃菖蒲等各色花木,還有一些造型別致的景觀小品點綴其中。“聽説這些花壇呀、字母呀都是3D列印出來的,用的還是建築廢料,太神奇了!”李佳説,“春天花開的時候,好多人來這裡拍照。我沒事就來散散步,感覺住在運河邊上蠻愜意的。”

有效的污染防治可從源頭上保護運河生態環境。在運河揚州城區段,地方海事部門的專用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船(俗稱“垃圾船”)正在為“蘇發達貨8938”號貨船轉接生活污水。從“垃圾船”上拖過來一根長長的管道接上了污水接收口,貨船上積累數日的污水就自動開始轉排。

貨船船長馬繼文又拎過來幾個裝滿的垃圾袋,逐個對應放進了污染物接收處置船上的分類垃圾箱。“我們船上每天差不多有五六十斤污水,過去就直接倒進河了。現在,污水儲存櫃可以存十天的污水,不僅沿河的港口、碼頭可以接收,不少河段還有這種流動‘垃圾船’,打個電話給12395,‘垃圾船’很快就會開過來,就地免費接收垃圾、污水和油水。以前河面到處漂著垃圾,看著讓人糟心,現在環境變美了,心情也好多了。”眼下,揚州對400總噸以下運輸船舶實施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基本完成,為船舶配備了環保設施,並以主動服務促進治理,構建了零排放、零污染的船舶防污染體系。

智慧航運以人為本

蘇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全線中等級最高、運量最大的航段,是全球最繁忙的內河航道,貨運密度居世界內河第一。面對龐雜的航道事務,蘇北航務管理處在全國同行業率先建成“智慧調度系統”,使閘室平均利用率由70%提高到80%以上,相當於在蘇北地區又建了一條年通航量千萬噸級的“新運河”。通過智慧技術的應用,切實提升了通航效率,造福于船民。

在淮安船閘辦事廳,皖華運0868號的船員盛偉來取快遞。她拿出手機掃了掃智慧快遞櫃的二維碼,取出了兒子從老家寄來的日用品。“兒子算好了航行時間,提前給我寄到船閘來了。現在真是太方便了。”上岸之前,她已經通過手機“船訊通”APP完成了過閘登記、繳費,“以前過閘要上下船跑幾趟辦手續,費時又費力,現在可輕鬆了!”通過整合“船訊通”和新版便捷過閘系統建立的“水上ETC”,船舶過閘時間由原來的3-4天縮短到現在的平均5小時左右。

下一步的智慧船閘建設還將完善船閘運作調度實時線上服務,拓展便捷過閘手機APP功能,全面實現運河船舶過閘登記、繳費、取票全流程“不見面辦理”,提供“預調度”“零等待”和“全天候”過閘服務。

運河兩淮段航道常年待閘船舶多,在2019年七八月份的低水位期間,待閘船舶達五千多艘,一萬多名船員的生活用水用電基本保障都成了問題。為此,在淮安黃碼大橋下游左岸建設標準化船舶錨地服務區被列為江蘇交通“2020年為民服務實事項目”之一。如今,在淮安段黃碼大橋下游左岸,1.5公里長的現代錨地即將投入使用,可容納60艘船舶停泊,滿足1000噸級拖帶船隊順靠。錨地還配套建設了自助岸電接線樁、智慧供水樁、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垃圾分類接收裝置等設施,全部免費向船民開放,為過往船民們提供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水上服務區”。

一張藍圖繪運河。根據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的規劃,到2022年,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江蘇將努力京杭運河建成航道環境整潔美觀、港口生産智慧高效、船舶裝備節能環保、航運資源節約集約、航運服務人文智慧的綠色航運示範區,航運科技水準顯著進步,航運文化品質顯著提升,京杭運河江蘇段綠色航運發展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2019年10月,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分別與四個先導段轄區市委市政府簽訂了共建戰略合作協議。各方高效協同之下,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建設將串珠成鏈,以全面打造“全國內河航運標桿”和“世界內河航運之窗”為目標,為江蘇交通強省建設增添新動能,為千年運河發展奏響時代最強音。

“誠”享優惠便捷過閘

10月15日上午,京杭運河淮陰船閘航政艇“航政266”懸挂著“守信者暢行無阻,失信者步步難行”標語,緩緩駛離船閘碼頭。當天,蘇北運河沿線船閘紛紛開展信用交通宣傳日活動,向過往船員宣傳信用交通知識,用多樣的形式讓守信的種子在運河上開花結果。

活動一開始,就吸引了許多船員。“怎樣加誠信分?信用船舶有什麼過閘優待政策?”面對船員的諮詢,船閘工作人員詳細耐心講解。根據規定,蘇北運河對過閘船舶實行誠信管理,最低一級、最高五級。船舶每次過閘誠信無違規,按要求待閘過閘,就可得到“基本分”,發現航閘管理隱患、合理化建議、廢水垃圾文明回收,都可獲得誠信“附加分”。達到“三星級”以上船舶,就可使用跳號權,誠信等級越高,享受的政策越優惠,過閘越便捷。

前來諮詢的“皖池州化127”的船主劉師傅,船舶剛好已經達到了三星級,當場體驗了一把免費加水服務。在工作人員指導下,老劉打開了船訊通APP,在船閘遠調碼頭智慧加水機上一掃,乾淨的自來水就順著水管流進了船舶儲水箱。“船閘的水,又乾淨,又便捷,比在外面加的水質好得多!”老劉高興地説。

像這樣的“指尖加水”在淮安船閘已經越來越受歡迎,從今年7月底智慧信用加水推行以來,淮安船閘已經為62艘船舶提供了185次服務,免費加水130噸。

近年來,京杭運河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蘇北航務處把船員過閘誠信加入到了船舶信用管理,船員越守信過閘越便捷。誠信船員除了能享受“船訊通”功能應用許可權、獲取優先過閘資格、免予實船檢查復核、免費加水、收取快遞,甚至還可以享受蘇北航處的偏遠地區運費補貼,網購生鮮,到指定地點取貨,漂泊在水上的船員一下子就融進了“城市生活圈”。

“我現在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了!邵伯船閘不僅給守信船舶加分、向我們宣傳知識,還給我們送福利,真是太客氣了。”在邵伯船閘,“魯濟寧貨3838”船主鄭師傅接過大米高興地説。邵伯船閘組織黨員志願者走進服務窗口和航道船頭,紮實開展“誠實守信,一路暢行”主題宣傳活動,還購買大米對部分船舶進行了慰問。

從“指尖加水”到“指尖購物”,再到免費WIFI、休息讀書、免費自行車服務,蘇北航務處給這些誠信船員準備了各式各樣的“大禮包”,讓“守信者暢行無阻,失信者步步難行”在廣大船員中形成了共識,讓船員感受了閘船互動信用過閘新體驗,得到了過往船員的紛紛點讚。

(來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網網站)


 

推薦閱讀
航拍揚州運河三灣 “生態項鍊”展冬日韻味 泱波攝運河三灣猶如一串鑲嵌在運河之上的生態項鍊。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區域位於揚州城市南部,原為城郊結合部,環境臟、亂、差。泱波攝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堆山疊石、亭臺軒榭、步道連廊、抱柱楹聯的精心點綴,再現了“青山隱隱水迢迢”的古典園林韻味。
守好新舊“江南第一閘”,讓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繁忙的大運河有成千上萬的船舶在跑,産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讓船上的垃圾上岸,諫壁船閘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慧垃圾櫃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在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一艘艘運輸物資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距諫壁船閘10多公里之外的鎮江市老城區太保巷,在明清時代承擔“江南第一閘”角色的大運河京口閘正迎來重生。
大運河(余杭段)文化帶建設,讓“流動的文化”熠熠生輝 項目進展如何。余杭發佈悠悠大運河澤被千年,宛如多彩的綢帶蜿蜒而來,孕育了余杭的江南水鄉文化。該項目將傳承運河歷史,發揚紅色文化,弘揚鄉村旅遊,打造藍綠交融的活態田園運河風光帶。
高明調研運河新區水利設施 ​近日,德州市新區建服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高明到京津冀産業園魏集村、趙虎鎮調研水利設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