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 “十四五”規劃《建議》 千里運河脈動不息

發佈時間: 2020-12-18 17:37:08 |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 作者: 柴雅欣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舟楫千里,縱覽千年。“大運河文化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是國博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的文化脈絡,展覽預計持續4個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被納入其中。

溝通南北,綿延數千里,歷經無數繁華盛景和動人故事;貫連古今,奔流幾千年,沉澱厚重歷史變遷與家國記憶。如果説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那麼大運河就像中國流動的血脈。走近大運河,便走入了一部在中華大地流淌千年的宏偉詩篇。

貫穿5大水系跨越8省市,千里水脈連通南北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全長約320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

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古水道,挖下修鑿邗溝的第一鍬土,一部煌煌運河史由此開篇。同一時期,越王勾踐開鑿山陰故水道,成為浙東運河的前身。

隋唐大運河始建於西元605年。隋朝開通永濟渠和通濟渠,逐步形成以北京和杭州為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的水運大動脈。

元代之後,隨著北京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大運河的航運目的地也由洛陽轉移到北京。隋唐大運河被截彎取直,濟州河和會通河開鑿而成,又修建通惠河,全長約1800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至此,構成了以大運河為中心,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省(市)20多座城市的水上交通網。

據介紹,此次大運河文化展既展出了國家博物館館藏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系列文物,如體現水道畫卷的《明代運河全圖》,表現漕運盛景的《潞河督運圖》等難得一見的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館館藏《漕運圖卷》、通州區博物館館藏“軍糧經紀密符扇”、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存的隋煬帝墓出土鎏金銅鋪首和玉璋等文物。

千百年來,大運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新中國成立後,與大運河相關的修復、整治與活化利用工作從未中斷。展覽現場還展出了淮河治理、蘇北導沂整沭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相關展品,引領觀眾穿越歷史的長河,縱覽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與文化繁榮,連通陸、海兩條絲綢之路

漕運是中國古代政府將徵收來的部分糧食,主要通過水路,將其運往都城或其他指定地點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明清時期,運河沿岸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萬至400萬石漕糧。漕船上還可以附載其他貨品,沿途自由販賣,並免征稅鈔。據估算,清代每年有6000多條漕船行運,可想當時運河上往返商品的數量之多。

漕運規模如此之大,貨品特別是漕糧品質如何保證?展覽現場,一把“密符扇”裏有答案。

“密符扇”,全稱是“軍糧經紀密符扇”,是朝廷授予漕運軍糧經紀人員的職級工作憑證,從明代開始就在運河漕運中使用。扇面上的密符是記錄軍糧經紀人的身份“密碼”,為防止勒索舞弊等發生,軍糧經紀人驗糧後在漕糧袋上畫符形畫,監察官員抽查袋內漕糧品質,如有不合格可追責到人。

大運河為流經之地帶來商機和活力,促進了沿岸城市興起和經濟繁榮。然而,運河水承載的不僅是南來北往的船隻。

從京腔京韻到吳儂軟語,從宣紙徽墨到西湖龍井,從武強年畫到宜興紫砂……兩千多年來,南北文化在大運河上交織出綿延千里的錦繡畫卷。

在展覽最後一部分,楊柳青年畫、惠山泥塑、桃花塢版畫等展品琳瑯滿目,呈現了那些因河而興的文化記憶。其中,畫卷《天津天后宮行會圖》記錄了清末天津媽祖文化的風采。

隨著漕運的繁盛,媽祖信仰自元代傳入天津,並在當地得到長足發展。媽祖與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由最初的海神演化到天津天后宮皇會的媽祖信俗,集合了天津多種民間文藝形式,頗具地方韻味。

而在更為開闊的文化版圖上,大運河連通了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世界與中國在此相遇。

700多年前,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正是由此從大都前往江南的。17載遊歷中國,3載為官揚州,他在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所見所聞,通過《馬可·波羅遊記》被西方世界所熟知。如今,馬可·波羅紀念館就在揚州城東門遺址東不遠處,講述這位文化使者的傳奇一生。

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也在印證著大運河的“國際范兒”。通濟渠鄭州段是我國北方地區最早溝通黃、淮兩大水系的運河遺存。“我們從2006年開始做通濟渠鄭州段沿線文化遺産的基礎性調查。”在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看來,在這不足20公里的沿線上,可以觸摸到中國運河千年曆史遺存。“沿河附近一座古墓裏,我們發現了一對非常完整的青花瓷。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對大型唐青花。”顧萬發説。

而在江蘇揚州的唐城遺址,顧萬發帶領考古團隊也發現了唐代青花瓷。經考證,青花瓷産于鄭州鞏義,經運河輸入揚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東亞和西亞。“隋唐大運河也是我們連接海上絲路的運河。”顧萬發認為。

南北交融、東西交匯、中外交流,成就了大運河非凡的文化格局與氣度,也給予了運河沿岸燦若繁星的文物資源,其中包括12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46項世界遺産。

從規劃建設入手,構築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的基石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微風徐徐,水波盪漾,在江蘇揚州古運河畔的三灣運河公園裏,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園內,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基本完工,進入內部陳展階段;未來,博物館大運塔,將與文峰寺文峰塔、高旻寺天中塔連成一線,形成“三塔映三灣”的文化景觀。很難想像,五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臟、亂、差的“城中村”。

三灣區域原為城郊結合部,農藥廠、制藥廠、染化廠等企業集中。近年來,揚州市利用三灣原有運河濕地資源,啟動建設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搬遷企業、拆除碼頭、清理違建,運河沿岸如今已是河清岸綠。

大運河“入遺”後,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法規、條例陸續頒布,為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構築了重要基礎。

2017年,大運河文化帶的戰略構想首次提出;2019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印發。今年以來,《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和《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相繼印發,沿線8省(市)也分別編制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分省實施規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規劃體系已經形成,千年大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説。

護航運河健康發展,傳承運河廉潔清風

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需要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近年來,圍繞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沿線紀檢監察機關發揮監督保障作用,督促落實相關環境整治工作和項目建設落地,同時挖掘運河廉潔文化,傳承運河清風。

去年以來,揚州市紀委監委成立調研組,重點調研京杭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現滯留船舶傾倒垃圾,砂石場、小船廠等企業非法佔用河道堤防,生産方式粗放等威脅大運河生態環境品質問題。調研組督促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會同市工信局、水利局等部門現場核查整改完成情況,目前已就153個整治問題出具驗收意見,151個問題已整改完成並通過驗收。

京杭大運河寶應段原有數百處砂石場、碼頭、船廠等需要拆除,揚州市寶應縣紀委監委對整治工程實施方案、拆遷補償方案等進行廉潔性審查;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監委針對古運河入江口瓜洲的禁捕退捕、漁民上岸工作赴實地調研推進,開展專項監督。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曾是明清時期運河沿岸的商貿重鎮,隨著臺兒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運河印象文旅小鎮建設提上日程。

棗莊市臺兒莊區紀委監委對建設項目的招商、審批、招投標、品質監理、驗收評估等10余個環節逐一梳理廉政風險點。今年以來向區文旅局黨組等下發在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中廉潔作為等提醒函5次,開展提醒函落實情況監督檢查30余次,提出整改建議20余條。

大運河拱墅段由12公里大運河和61條運河支流組成,擁有拱宸橋、富義倉、橋西歷史街區三處世界遺産點。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紀委監委緊盯運河文化保護領域中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開展監督檢查。

“我們重點監督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經費使用情況,督促嚴格專項資金使用規範,做到專款專用,監管到位。”拱墅區紀委監委派駐第四紀檢監察組有關負責人説。拱墅區還推進運河清廉文化建設,已挖掘大運河歷史清廉故事20余篇,並將其融入到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講解中。

翻開中國地圖,大運河獨樹一幟,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見證了中國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

奔流千里,文脈常新。大運河承載的中華文明脈動不息,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歷久彌新。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推薦閱讀
航拍揚州運河三灣 “生態項鍊”展冬日韻味 泱波攝運河三灣猶如一串鑲嵌在運河之上的生態項鍊。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區域位於揚州城市南部,原為城郊結合部,環境臟、亂、差。泱波攝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堆山疊石、亭臺軒榭、步道連廊、抱柱楹聯的精心點綴,再現了“青山隱隱水迢迢”的古典園林韻味。
守好新舊“江南第一閘”,讓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繁忙的大運河有成千上萬的船舶在跑,産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讓船上的垃圾上岸,諫壁船閘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慧垃圾櫃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在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一艘艘運輸物資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距諫壁船閘10多公里之外的鎮江市老城區太保巷,在明清時代承擔“江南第一閘”角色的大運河京口閘正迎來重生。
大運河(余杭段)文化帶建設,讓“流動的文化”熠熠生輝 項目進展如何。余杭發佈悠悠大運河澤被千年,宛如多彩的綢帶蜿蜒而來,孕育了余杭的江南水鄉文化。該項目將傳承運河歷史,發揚紅色文化,弘揚鄉村旅遊,打造藍綠交融的活態田園運河風光帶。
高明調研運河新區水利設施 ​近日,德州市新區建服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高明到京津冀産業園魏集村、趙虎鎮調研水利設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