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發佈時間: 2020-09-22 15:27:5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東便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壬午秋、姚洽華書

咏東便門 〔清〕勞宗茂

紅船白板綠煙絲,好句揚州杜牧之。

何事大通橋上望,風光一樣動情思。

東便門-作用

在老北京城東垣內外城連接點有一不大的城門,叫東便門。它與內城角樓互為寄託。東便門外有水鄉之稱,大運河的北終點大通橋碼頭南北行人,貨物進出城的通道,河流如帶,垂柳梳揚。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結構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臺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2.2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參加京港洽談會港商觀看長卷圖片

東便門-甕城

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兩層,弱面每層四孔,東西面每層兩孔;面闊三間寬九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臺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0.5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東便門-角樓

北京城東南角樓為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現存的東便門角樓建於突出城墻外緣的方形臺座上,通高29米,四面開箭窗144個。角樓內立金柱20根,整座樓建築面積為793平方米。加之相連的南城墻,總佔地面積約3654平方米。民國以後,東南角樓已不再設防。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東便門角樓的西邊,尚殘存一段大約1公里長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墻遺跡。這段明城墻自東便門角樓直至崇文門十字路口的東側,下部厚重的城墻與上部的起伏不定的曲線及佈滿墻頭的雜草,營造出了滄桑、古樸的自然環境。由西向東依次建成的“老樹明墻”、“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區,更加襯托出了城墻的滄桑感。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古跡 1-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大運河肇始於春秋吳王夫差之鑿邗溝,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宋時極為繁盛,元代截彎取直,形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臺兒莊、臨清、蘇州、嘉興、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東便門古跡 2-通州古城

通州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州城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始建於西漢初年(西元前206年),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最初稱為“路縣”,取水路、陸路交通方便之義。東漢光武帝時改稱“潞縣”。金朝建中都于北京後(1151年),于潞縣置刺史州,取“漕運通濟”之義,命名為“通州”。通州自此而得名,並延續至今。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古跡 3-燃燈佛舍利塔

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佛舍利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該塔建於遼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地震塔身傾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燃燈佛舍利塔原高48米,基圍44米。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十三層,須彌座,雙束腰,各面均嵌有精美磚雕,花紋非常精細,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塔身各角雕有佛像,共104尊,各具姿態。每椽懸風鋒(銅鈴)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通州燃燈塔是北京地區最高的密檐式塔。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燃燈佛舍利古塔有七絕

1、風鐘繁多。全塔懸挂風鐘兩千余枚,每枚刻有捐獻者的姓名,而且形制多樣;

2、神像眾多。全塔共鑲嵌的磚雕灰塑身像有四百餘尊,內涵豐富,形態各異;

3、塔剎頂端的銅鏡大,重達五千克。銅鏡為圓形弧面,凹弧面有子彈射擊的擦痕(是八國聯軍對古塔的破壞);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4、第十三層正南面放置一塊刻有七律詩的石碑。詩的內容為:巍巍寶塔鎮潞陵,層層高聳接青雲。明明光影河中觀,朗朗鈴音空裏鳴。時賴周唐人建立,大清復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載古,萬姓沾恩享太平;

5、塔心柱長,磚砌的中心,原有一根巨大的鍛鐵塔心柱,長9.5米,保證了它的穩定性;

6、塔頂有榆樹一株,生命力極強;

7、塔影能垂映在數百米的北運河中,是罕見的奇觀異景。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古跡 4-八里橋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南北走向,長30米,寬16米,橋兩側有33塊護欄雕飾、33對石獅,刻工精美,是北京三大古橋之一。八里橋在建國路旁通惠河上,扼京東咽喉要道。因東距通州州治八里,又俗稱“八里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作為三孔橋,其中孔高達8.5米,寬6.7米,兩次孔僅高3.5米,相差懸殊。這種構造是專為漕運的需要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航行,將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里橋不落桅”之説。由於八里橋坡度極陡,機動車爬坡困難,橋兩側曾墊高處理。八里橋兩側橋頭,各有標注為2.3米的限高桿,以及限重10噸的標識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八里橋與盧溝橋齊名,是北京三大古橋之一,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所在地。橋面兩側有32副石欄板,板面上的雕刻粗獷有力。欄板上有望柱33對,每個望柱上雕有石獅,橋東西兩端各有一對戧獸,長鬣密麟,昂首挺胸。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上)”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千年運河 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運河滄州段采風活動啟動 22日,由滄州市網信辦主辦,中國新聞社圖片網絡中心、中國新聞社河北分社承辦的“千年運河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運河滄州段采風活動在河北滄州正式啟動。
共建共用千年運河 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京開幕。“鑒古藏今共建共用千年運河”系列主題展同時開展。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東郊(朝陽)二閘篇 歷史上有“北京城是漂來的”説法,由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策劃出版的《漂來的北京城》曾有詳細的運河歷史故事記載。提到大運河,一定要説説運河上的水閘。
王昊專題調研運河宿遷港産業園建設工作 9月21日,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昊帶領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專題調研運河宿遷港産業園建設與發展,並主持召開調研座談會,會辦解決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