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對話: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金名片”
千年大運河北首,百里長安街東端,在自古京畿咽喉重鎮,9月23日即將迎來第二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
從活動舉辦地通州希爾頓酒店望出去,能清晰看到幾百米外、西元六世紀末始建的燃燈塔。塔身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全塔懸挂的2000多枚銅鈴,在晴空朗日下、颯爽秋風中,發出或清脆、或渾圓的鳴響。
那是北京地區最高最大的塔,也是中國大運河北端的標誌。
2500多年前,中國人一石一土,開鑿出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蜿蜒3200公里,連通南北,跨越黃河、長江、淮河,以及海河與錢塘江五大水系。
如今,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與江南美麗名城杭州之間展開對話,再商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之策,擦亮大運河這一千年曆史瑰寶的“金名片”。
如今的北京,已做出選擇: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從“攤大餅”轉向在北京中心城區之外,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於長安街東西軸線的收尾、京杭大運河的端頭。這裡自古是京東交通要道,也是倉儲漕運重地、江南和塞北物資交通的樞紐。
在近年的歷史河道與碼頭考古勘探中,明清通惠河、玉帶河、北運河故道、石壩碼頭等大運河歷史水網和古碼頭群,因地制宜地保護起來。
在大運河北京段沿線,西漢時期的路縣故城、北齊年代的通州古城、明嘉靖年間的張家灣古鎮,甚至歷史上北京地區沿燕山山前通往遼東地區的一條交通廊道,也都列入歷史文化整體保護規劃,有的已經部分復原,以建設遺址公園的方式,實施保護性展示,嚴防不恰當開發和過度商業化。
在保護、傳承大運河古韻的過程中,減量發展是要求,留白增綠是抓手,共建共用是目標。
北京在副中心預留約9平方公里戰略留白地區,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約9%。拓展區預留約30平方公里的戰略留白指標,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約16%。
與此同時,市政府精細管控每一寸土地,給城市開發劃定邊界,壓縮生産空間規模,提高産業用地利用效率,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將形成12個民生共用組團和36個美麗街區,在綠樹掩映中籌建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現代化公共文化設施……
所有硬約束,都是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框定的。
位於大運河濱水碼頭近旁的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它共分三層,可換乘3條鐵路、3條地鐵線和1條市郊鐵路,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
不遠處的森林公園叫做“城市綠心”,有望於今年中秋正式迎客。這片都市中的“森林之肺”,鋪展11.2平方公里,將免費開放,成為百姓休憩娛樂的場所。
北京穩妥地處理著水與城、藍與綠、古與今的關係;在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近旁,構建起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徐徐展開一幅運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綠心層疊蒼翠、百姓安居樂業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