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高手競逐“運河之都”
圖為鐵人三項參賽選手在衝刺中。 |
游泳、自行車、長跑……上週末,江蘇淮安大運河畔熱鬧非凡。在2020年全國鐵人三項冠軍賽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專業選手競逐“運河之都”,在今年國內首場鐵人三項賽事上一展風采。
體育搭臺、運河為媒。在淮安,運河文化與體育賽事的連接創造出嶄新的“賽事IP”,讓城市煥發出新的活力,也激發了全民參與的健身熱情。
拉近體育與民眾距離
作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舉行的首場鐵人三項賽事,此次比賽涵蓋了全國鐵人三項冠軍賽、全國鐵人三項U系列(年齡組)冠軍賽和業餘鐵人三項賽事,代表著國內鐵人三項賽的最高水準。最終,實力強大的山東隊包攬了冠軍賽男、女優秀組和混合接力3枚金牌。
從比賽設計到品牌打造,這場鐵人三項比賽處處透露出“運河味道”。例如,在路線設計上,比賽堅持城市與賽事相融合的原則,沿途設立了裏運河、榷關、京杭大運河等站點,彰顯淮安相容並蓄、開放包容的運河文化特質。與此同時,賽事主辦方還在主會場設置了10個“淮味千年”特色産品和戶外體育用品展位,在賽道沿途佈置11個全民健身展示及觀摩點,展示了淮安的城市形象、文化特色和體育事業發展成就。
“淮安這座城市很漂亮,放眼望去都是綠色,感覺非常舒服。賽道的安排和水質水溫也合適,比賽感覺很好。”第一次到淮安參賽的女子U19組冠軍、遼寧隊員賈惠雯表示。
事實上,這已不是淮安近期舉行的第一場體育賽事。隨著群眾性體育活動逐漸活躍,淮安在今年端午節期間舉行了有100多支群眾隊伍參加的大運河龍舟公開賽。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的背景下,更多民眾來到賽場或親自參與,體育與大運河、與百姓的距離更近了。
立足大運河打造精品賽事
圍繞大運河文化培育體育賽事品牌,淮安有相當的底氣和決心。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淮安歷史文化悠久、地理環境優越、群眾體育基礎好,具備得天獨厚的辦賽條件。近年來,立足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淮安相繼打造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絲綢之路戶外運動挑戰賽等一系列精品賽事。
據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陳笑然介紹,此次比賽是國內首次在大運河上舉辦的鐵人三項賽事,這對於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大運河文化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也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積極打造和推廣大運河主題鐵人三項賽事,將其打造成為涵蓋所有沿線城市的全民賽事。”陳笑然説。
“我們用‘體育+’融合健康、文化和旅遊等業態的快速發展;用‘體育+’展現淮安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國家戰略機遇,賦予‘大運河+’更多時代內涵。”淮安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卞玉表示。
體育與文化水乳交融
運河三千里,最憶清江浦。千年大運河從淮安穿城而過,不僅留下了河道、碼頭等物質文化遺産,更孕育了與運河密不可分的非遺文化。如今,淮安城區的裏運河畔建起了文化長廊,成為市民和遊客休閒遊覽、領略大運河文化的好去處,也成為淮安靚麗的城市名片。
在全國鐵人三項冠軍賽舉行的同時,一系列文化活動也在大運河畔上演。其中,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在淮安裏運河畔拉開帷幕。來自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的110余項非遺項目集中向市民和遊客進行展示。
據了解,淮安的文化遺産為數眾多。除了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外,還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和民俗等類別。此次展會上,大運河傳統民歌展演、大運河非遺創新作品展、大運河非遺互動體驗活動等主題活動陸續上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技藝,吸引了很多市民和遊客駐足。
從大運河畔的龍舟賽、鐵人三項賽,到運河長廊的非遺展覽,體育、大運河、非遺等元素相互交融,為淮安這座“運河之都”增添了既傳統又現代的城市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