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承繼楚風漢韻 續寫運河風華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9月3日至7日舉辦,即日起,“江蘇文旅頭條”正式推出江蘇運河沿線城市巡禮系列,聚焦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實踐成果、特色亮點和發展舉措,讓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縱軸,留住“又綠江南”的詩意,帶來“水韻江蘇”的美好。
今日刊發系列第三篇文章《徐州:承繼楚風漢韻續寫運河風華》,講述運河如何給徐州帶來繁榮,為其注入開放包容、豪放強健的城市性格。
徐州,素有“第一要津,兩水匯通,連通三溝,四方都會,五省通衢”的美譽,自古就是京杭運河中段重要的轉机樞紐,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盤點歷史保護運河遺存
發端于古泗水濱的徐州河流縱橫,水運在古代舉足輕重。作為江蘇“北大門”,大運河徐州段自古為南北航運黃金水道、蘇北魯南水陸樞紐,千百年來,在徐州積澱了豐厚的人文底蘊。
三千年前的徐國區域,與徐州關聯密切。隋代開鑿通濟渠、元代開鑿京杭大運河,地處水運要衝,徐州進入大運河時代。
元明清三代,大運河是徐州的水上“國道”,官俸糧餉從富庶的江南供給北京,由徐州北上的糧船每年萬餘艘,運糧400萬石以上。居“五省通衢”水運要衝,徐州的南北貨物貿易一度超過漕糧運輸。
窯灣古鎮
大運河與徐州互相見證著各自歷史的滄桑,催生沿線城鎮的興起成長和繁榮。胡陵古城、徐州古城、下邳古城、土山古鎮、窯灣古鎮因運而生,檣櫓林立、商賈雲集,多元文化在此匯集交融。
南門外廣運倉、回龍窩古民居、荊山橋斷牌坊等歷史遺跡,及蘇軾抗洪、潘季馴治水、乾隆閱河等人文佳話,連綴成風景線,為古城添彩。南來北往的航船給了這方百姓非凡的見識,蘇北大鼓、東路柳琴、邳州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交織著南秀北雄的獨特風格,深扎民間,流傳至今。
徐州非遺項目紙塑獅子頭
近200公里的大運河徐州段,既有唐代詩人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的悠然,也有北宋文豪“斷弦離柱箭稅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的激越。人文典故與詩詞佳句相映生輝,為運河遺存增添別樣風采。
“閱盡”歷史,大運河不老。
整體規劃擦亮運河名片
處於汴、泗、黃、運四河交錯之地,運河給徐州帶來了繁榮,也為徐州注入了開放包容、豪放強健的城市性格。傍河而興的徐州正在以不捨晝夜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保護文化遺存,徐州對大運河水道遺産、水利工程遺産、聚落遺産、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生態與景觀環境遺産、其他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系統保護,沿線新增沛縣湖陵城遺址、睢寧縣下邳古城遺址和邳州市煎藥廟西晉墓地等省級文保單位,沛縣開展了古運河水閘遺存實地考古調查。
新沂市馬陵山紅色文化園
承繼楚風漢韻,徐州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新的視角梳理厚重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形成“三園、兩帶、十九點”的空間結構。三園即窯灣核心展示園、淮海戰役紀念建築群核心展示園、呂梁孔子觀洪核心展示園;兩帶即藺家壩—北洞山漢墓—荊山橋集中展示帶、梁王城遺址—劉林遺址—駱馬湖風景區集中展示帶;十九點即沛縣千島濕地、新沂花廳考古遺址公園等特色展示點,將運河文化遺産集點成線、匯線成面。
邳州市土山關商廟
推動沿線建設,少不了水與岸、河道與建築、功能設施與文化景觀的協調之美。徐州加強運河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加快京杭運河雙樓作業區通用碼頭等工程建設,逐步停止萬寨港的煤炭轉運功能,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創造良好生態環境,努力實現優秀文化、優良生態和優美環境的有機統一。
生態開發激活運河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運河水成就了徐州的綠色振興,也刷新了城市形象。引渡河水,開挖人工湖,改造煤炭塌陷地,綠化荒山,徐州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涅槃,用生態文化扮靚小康生活。
新沂市窯灣鎮是京杭運河上的一顆明珠、歷史上重要的水旱碼頭,明清時期舟車輻輳、貿易興隆,至徐州淪陷後消沉。作為大運河的歷史見證,近年政府重金修復窯灣古街、商鋪,挖掘歷史,活化文物,開發景區,再現昔日窯灣的相容、多元、開放,讓古老商鎮重煥新姿。
戶部山原為徐州城外的南山,項羽因山為臺、以觀戲馬,歷代到此山懷古這處“戲馬臺”者不絕,明代天啟年間洪水,徐州戶部分司搬遷至此,故名戶部山。經歷了徐州漕運的興衰、走進新世紀的戶部山,近年來保護與發展並舉,文化與經濟並重,已成古城一張名片。
位於主城區東南20公里處的呂梁山風景區是徐州城市“後花園”,區內山水相連,生態良好,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一處集林、溪、泉、石、湖、洞、山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2020年,徐州市承辦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主園址就設在呂梁山旅遊度假區及懸水湖景區內。
賈汪潘安湖濕地、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濕地……河暢岸綠,久久為功,徐州正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帶動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建設,圍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以一盤大棋,撬動整個徐州的高品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