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九月線上見
一年一度的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即將於9月啟幕!
9月10日至3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支援,由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杭州工藝周)組委會組織舉辦的大運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工藝周)(以下簡稱博覽會工藝周),即將與市民朋友們見面。和往屆不同的是,今年的博覽會將會線上上舉辦。
那麼線上的非遺博覽會將會呈現哪些亮點呢?
本屆博覽會(工藝周)以“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旨在進一步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努力讓傳統工藝向當代社會傳遞,創造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推進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傳統工藝的新火花引導社會關注,共促非遺賦能産業拉動新消費,共謀非遺與旅遊融合新發展,共用非遺融入美好生活新成果,共築非遺傳播與轉變發展新格局。基於這一理念,博覽會(工藝周)圍繞“共築文化高地,共用文化生活,共謀文旅融合,共促文化消費”展開,打造具有時代特色、集聚人氣、富有活力、促進消費的非遺博覽會。
本屆博覽會(工藝周)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産業”為導向,根據線下展陳思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結合3D建模、雲直播、VR展示等網際網路技術,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進一步強化非遺活態展示、互動體驗等特點。創新植入線上購買功能,運用不同的場景、形式與社群積極互動提升展會品質,基本形成新時代非遺博覽會創新模式。
“共築·文化高地”,提升活動內涵,樹立行業標桿。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設立專業獎項,通過展評活動樹立行業標桿,促進創意創新與技能提升,促進傳統活化、設計轉化與生活美化。構建學術引領、學術共建大平臺,以新思維、新理念開展非遺保護,以新跨越、新融合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共用·文化生活”,拓寬傳播渠道,優化惠民服務。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相關部門單位、新聞媒體、各類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群體和個人等參與非遺傳播,促進形成政府部門加強引導、相關機構大力支援、各類媒體廣泛宣傳、社會力量積極響應、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的傳播格局。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配套豐富的展示展銷和互動體驗,打造綠色健康、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
“共謀·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樣板,推進區域合作。堅持以高品質發展為目標,以融合發展為重點,緊扣提供優秀文化産品和服務、優質旅遊産品和服務的中心環節,著力建設全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樣板地。進一步以大運河文旅季為統領,依託運河旅遊景點景區,深化區域間文化旅遊融合交流,提升品牌樣板活動。
“共促·文化消費”,發揮項目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以傳統工藝振興為抓手,發揮民族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傳統工藝項目潛力,變“軟實力”為“硬支撐”,搭建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産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讓非遺産品進一步走進大眾消費市場,讓非遺傳承實現自給自足的良性迴圈,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新發展。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博覽會(工藝周)將著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在交流中發展,“非遺+扶貧”為博覽會注入新血液。進一步發揮博覽會的交流作用,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依託文化特色,提高非遺技藝的經濟轉化能力和市場經濟適應水準,激發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在活力,形成多方面參與、多業態並進的良好局面。“非遺+扶貧”是將傳統手工藝和廣闊市場密切對接,進而成為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動力,通過博覽會(工藝周)這一載體,進一步培養人才、融合現代設計、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持續強勁助推動力。本屆博覽會(工藝周)放大“非遺+扶貧”的乘積效應,強化“非遺+網路”,更加主動地擁抱網際網路經濟等新業態、新渠道,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市場運營的對接營造便利條件。
在發展中傳承,“非遺+産業”為博覽會拓寬新視野。進一步促進市場消費,推動博覽會(工藝周)向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通過當代設計培育非遺及其産業鏈條,推進非遺産品與消費品進入當代生活。重點扶持具有一定傳承基礎、生産規模和發展前景的傳統工藝項目,鼓勵支援傳承人攜技創業,引導傳承人開展非遺項目的研發設計、展示銷售、品牌推廣等産業化活動。拓寬博覽會(工藝周)平臺,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産品和服務,促進非遺與文化産業、旅遊産業的融合。
在傳承中創新,“非遺+旅遊”為博覽會煥發新活力。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內核和旅遊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願望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博覽會(工藝周)逐步成為浙江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展示平臺,群眾、遊客參觀體驗平臺,文化和旅遊消費平臺。進一步豐富非遺旅遊的形式和內容,積極打造專題化、體驗式的文化遊覽空間,深入探索情景化、沉浸式的展演展陳模式,大力宣傳推廣一批精品景點、特色線路和非遺文旅IP,促進文旅産業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非遺傳承實踐水準。博覽會(工藝周)要成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新高地,為“兩個高水準”提供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