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鶴壁市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佈局

發佈時間: 2020-08-25 10:26:23 | 來源: 鶴壁日報 | 作者: 李丹丹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雲溪燕語衛水舟,櫓槳聲聲入夢來。”

“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

一段段詩文和史料記載了大運河(永濟渠)浚縣段昔日的繁盛景象。據悉,此處航運最盛時舳艫河中雲集,不下數千艘。時至今日,浚縣境內仍留有大量和大運河有關的人文歷史痕跡。

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效有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鶴壁市積極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著力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佈局,取得了顯著成果。

通航達1800年,鶴壁市大運河遺存豐富:100多個地名與運河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118項

衛河,漢稱白溝,隋稱永濟渠,宋曰禦河,明稱衛漕。清朝時,因該河發源於春秋衛地、終止于天津衛,取其首末兩端的“衛”字名曰“衛河”,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河南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浚縣與大運河結緣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衛河浚縣段通航時間達1800年之久,被譽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中遺産最為豐富的一段。它流經新鎮、小河等6個鄉鎮,如今留存約71公里長的河道。

浚縣古城因運河而建,也因運河而興。運河兩岸有太多歷史符號:古城墻、黎陽倉遺址……浚縣擁有名勝古跡3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産118項。

在衛河(永濟渠)沿線各市(縣)中,浚縣擁有城池、河道、河堤、碼頭、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祭祀建築等遺産類型,且歷史風貌保存較好,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北方運河城鎮的典型代表。其中,浚縣縣城城東的東關村依山而建的黎陽倉,是隋代永濟渠沿線規模最大的官倉,沿用至宋,面積近8萬平方米,包含84座倉窖。

在浚縣,與運河有關的老地名就有100多個,村鎮街名就有30多個。因坐落河旁便以帶三點水的字命名的有淇門、耿灣、申灣等村;以渡口命名的有趙擺、郭渡、王渡、吳擺渡等村;以碼頭命名的有交卸、新碼頭、碼頭等村;以運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有枋城、埽頭等村。

除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大運河(永濟渠)浚縣段還孕育了豐厚獨特的運河文化。

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譽為華北第一古廟會,已成為傳統春節文化、古廟會文化的“活態”化石和不可複製的民俗文化經典。

近年來,浚縣正月古廟會、泥咕咕、民間社火、浚縣西路大平調先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展與傳承,無一不訴説著浚縣這座運河古城昔日的繁華。

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著力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佈局

為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打造大運河文化帶,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綱要將浚縣列為大運河文化帶核心區、鶴壁市列為拓展區,將黎陽故城遺址列入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工程,將衛河列入河道水系資源條件改善工程和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將黎陽倉、浚縣古城列入運河文化高地繁榮興盛行動。

近日,由省發改委牽頭編制的《大運河河南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將浚縣納入全省大運河兩軸佈局中“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將鶴壁市確定為省大運河文化帶七片區之一;在規劃正文中提到鶴壁市相關內容近60處;在浚縣相關內容被納入省規劃的基礎上,淇河、辛村遺址等相關內容也被納入規劃中相應專欄。

結合規劃和鶴壁市實際,鶴壁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將突出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功能定位,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等相關産業發展為載體,以“商衛故都、黃運樞紐”為歷史文化定位,著力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的空間佈局,推進實施詩意田園運河風光帶建設工程、文明探源詩河生態帶建設工程、浚縣古城運河樞紐工程、商衛故都保護展示工程、文化旅遊環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等五大工程,努力把大運河鶴壁段打造成為隋唐大運河民俗文化展示核心區、田園運河發展示範區、中原文明探源展示區,大運河文化旅遊生態融合創新示範區。

“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佈局中的“兩帶”即大運河文化展示帶、淇河文化展示帶,“雙核”即鶴壁淇縣一體化發展作為商衛文化展示核心、浚縣縣城為運河文化展示核心,“三區”即南太行生態片區、淇河文化片區、運河文化片區,“一環”即串聯區域聯動的文旅發展環。

“目前,鶴壁市《鶴壁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初稿已編制完成,正在完善修改中。在前期組織謀劃儲備大運河項目基礎上,建立2020年重點實施大運河項目庫,入庫項目67個。”市發改委工業科科長王海英介紹,其中,基本竣工4個項目,在建23個項目。朝歌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綜合開發項目竣工投用,淇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衛河共産主義渠浚縣段防洪除澇治理工程均已竣工,淇河南岸森林公園已建成碧玉廣場、櫻花水岸、南海路櫻花主題林,淇河下游濕地公園紅飄帶黑色瀝青全線鋪設完成,浚縣古城4A級景區提升項目南北大街立面改造正在掃尾,保利朝歌文化産業園、雲夢山創5A級景區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王海英説,下一步,將加快方案編制的修改完善,爭取儘快印發實施,組織縣區部門篩選具有支撐性、引領性、標誌性的項目進行集中開工,進一步梳理謀劃重大項目,統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推薦閱讀
無錫千年古運河沿線“梳粧打扮”迎第二屆運博會 ”江蘇古運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長薛榮告訴記者,今年的運博會線下主會場開幕式將放在清名橋廣場舉行,目前舞臺搭建仍在進行中。古運河沿岸搭建了不少腳手架孫權攝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下簡稱“運博會”)將於今年9月3日至7日舉辦,線下主會場設在江蘇省無錫市。運博會線下主會場開幕式將在清名橋廣場舉行孫權攝站在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的清名橋上,記者看到古運河沿岸搭建了不少腳手架。
“大運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九月線上見 本屆博覽會(工藝周)以“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旨在進一步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努力讓傳統工藝向當代社會傳遞,創造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推進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傳統工藝的新火花引導社會關注,共促非遺賦能産業拉動新消費,共謀非遺與旅遊融合新發展,共用非遺融入美好生活新成果,共築非遺傳播與轉變發展新格局。以傳統工藝振興為抓手,發揮民族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傳統工藝項目潛力,變“軟實力”為“硬支撐”,搭建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産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讓非遺産品進一步走進大眾消費市場,讓非遺傳承實現自給自足的良性迴圈,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新發展。拓寬博覽會(工藝周)平臺,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産品和服務,促進非遺與文化産業、旅遊産業的融合。
京杭運河杭州段滯留船舶從765艘降至254艘 自8月13日17時啟動內河、余杭錨地應急聯動一級響應以來,待閘船舶數量均在500艘以上,加上內河本港區裝卸作業船舶通航需求,錨地停靠壓力和航道通航形勢非常嚴峻。8月24日上午9點30分,杭州交通港航執法隊取消了為期11天的內河、余杭錨地應急聯動一級響應。為確保航道暢通、錨地船舶有序停泊,杭州交通港航內河大隊上下齊心,克服高溫困難,多措並舉,積極應對。
運河之都——魅力河下夜市嘉年華活動啟動 市委蔡麗新書記親自掛鉤河下特色街區示範點打造,鼓勵支援河下發展夜經濟,拉動旅遊多元化消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毅宣佈“運河之都——魅力河下夜市嘉年華”活動啟動。王向紅表示,此次舉行“淮安首屆運河文化旅遊大使選拔公開賽暨運河之都—魅力河下夜市嘉年華”活動,開啟啤酒音樂狂歡之夜、炫舞激情之夜、精彩雜技之夜、七夕中國風之夜、動感搖滾之夜、民俗文化之夜、經典懷舊之夜、異域風情之夜等系列活動,將進一步弘揚和傳承長淮第一古渡夜經濟發展基因,整合和提升河下古鎮夜經濟發展品牌,真正點亮賞心悅目、生動美味的“夜河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