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9月3日開幕

發佈時間: 2020-08-21 14:59:45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作者: 周靖怡 陳起增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江蘇是中國大運河起源地和大運河遺産核心區域,大運河江蘇段已被確定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全國唯一重點建設區。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點項目,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於9月3日至7日舉辦,主會場設在無錫市,分會場設在淮安市。在昨天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以無錫泥人阿福、阿喜為原型的第二屆運博會吉祥物——“福運來”“喜運來”高“萌”亮相。

據介紹,第二屆運博會將延續首屆運博會的目標定位和“融合·創新·共用”主題,同時圍繞助力後疫情時期文旅市場重振,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強化區域互動和國際元素,旨在搭建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美好生活共用平臺。此次運博會共安排7大板塊、15項重點活動,主要包括夜遊古運河、開幕儀式、主題演出、展覽展示、主題論壇、非遺分會場和互動聯動等。

在無錫主會場中,沉浸體驗的創新使夜遊運河別有一番滋味。依託繞城而過的運河景觀、水岸舞臺,將戲曲舞蹈、詩詞歌賦等古典藝術融入江南運河靈動秀美的自然風光之中,通過全息影像等現代視覺技術進行生動呈現,打造獨具特色的夜遊實景演出,充分展示無錫江南古運河的獨特魅力。淮安分會場同樣會令人眼前一亮,開幕式當天,江南大學將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非遺染織繡時尚服飾燈光秀,來自浙江、安徽的傳統民歌將和我省戲曲舞蹈等項目同臺獻演。屆時,島內島外燈光互映,陸地岸畔遊人如織,遊船畫舫碧波競流,將在動靜結合間演繹出古老運河的別樣風情。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以線下線上融合形式舉辦成為了本屆運博會最大的特色,線下控制人流,線上全程直播。通過打造“線上運博會”,探索後疫情時代文旅會展全新模式,不僅對重點活動進行全程直播,而且通過設立抖音展區及現場直播間,以直播帶覽、帶遊、帶貨形式,打造自帶流量的運博會,讓更多人云遊運博會。除此之外,第二屆運博會立足運河全域,擴大運河“朋友圈”,實現運河沿線城市參展參會廣覆蓋,參展企業更多、參展項目更豐富、參展業態更多元。在國際疫情的背景下,第二屆運博會依舊增加了國際元素,邀請在華國外代表到主會場參加有關活動,同時邀請在蘇國際友人參加抖音短視頻大賽,並通過新媒體平臺,把國際友人眼中的運河美好傳遞給世界。文旅融合理念貫穿始終,確保每個板塊活動既能體現運河文化特色,又能彰顯運河獨特風情,讓人産生旅遊的衝動,在傳播運河文化的同時帶動旅遊的發展。

推薦閱讀
大運河畔工業遺存“華麗轉型”老倉庫變身城市時尚發佈新地標 此外,二層以上分別規劃有品牌展示館與靈動辦公空間,底層設置工業遺存展廳、咖啡、餐飲及商業街等。”楊俊輝透露,目前來談合作的品牌不少,預計今年下半年,每月都將有3-4場時尚潮流活動。頂層5000平方米露臺,能滿足汽車、奢侈品、服裝、科技網際網路品牌活動、綜合集市、獨立音樂節、戲劇演出、藝術展覽、新品發佈及政府、行業協會活動等不同規模及類型的會務、活動、展覽等需求,實現高品質形象佈置。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9月3日開幕 據介紹,第二屆運博會將延續首屆運博會的目標定位和“融合·創新·共用”主題,同時圍繞助力後疫情時期文旅市場重振,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強化區域互動和國際元素,旨在搭建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美好生活共用平臺。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點項目,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於9月3日至7日舉辦,主會場設在無錫市,分會場設在淮安市。文旅融合理念貫穿始終,確保每個板塊活動既能體現運河文化特色,又能彰顯運河獨特風情,讓人産生旅遊的衝動,在傳播運河文化的同時帶動旅遊的發展。
感受運河文化傳承 “對話運河”采風團盛讚濟寧文化優勢 ”這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為“走進濟寧對話運河”文化名家主題采風活動即興題寫的詩句,他告訴記者,來濟寧走這一趟,加深了他對運河的認識,讓他覺得不虛此行。“采風是非常好的增長見聞、豐富文學積澱的形式,能夠以運河文化為脈絡進行采風,是濟寧獨有的,別的城市不具備的優勢。”高洪波在幾天的活動後感慨頗多,他表示,回去將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些短的詩文,並邀請更多朋友來到濟寧,邂逅運河。
江蘇大運河文旅博覽會開幕在即:“雲”上再現清明上河圖 8月20日,江蘇省文旅部門、無錫市和淮安市聯合通報,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下文簡稱運博會)定於9月3日至7日舉辦。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