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擦亮千年運河的靚麗文化名片建言
——天津市武清區政協助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武清段)規劃建設記
“為更好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防範可能出現的破壞行為,創新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大運河武清段沿線區域應同時啟動實體保護與數字化保護工作,拓展文化遺産利用路徑,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近日,天津市武清區政協召開常委專題議政會議,區政協常委趙慶友在會上的發言引起區內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央關於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部署要求。今年伊始,武清區將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列為全區重點工作,啟動了規劃編制和相關建設工作。武清區政協圍繞這個全區工作中心,以服務大局為履職要務,將助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列入全年協商工作計劃,寫入年度工作要點,旨在發揮政協優勢,以政協之為,推進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為武清高品質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大運河武清段全長62.7公里,從北至南貫穿全區,流經10個鎮街,流域面積148平方公里。武清區政協為充分做好調研工作,主席會議成員分為4個調研組,分別帶領各專委會和相關職能部門,分河段進行全面細緻調研,並在調研過程中做到“一清、二準、三到位”。一清,即清楚“家底”:系統整理目前有關武清運河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名錄,做到心中有數;二準,即準確體現武清特色和時代價值:自“潞水通漕”至今800餘年,武清運河歷史文化瑰寶無數。政協調研要精選符合新時代精神需求的文化,加以深入挖掘、闡釋和弘揚;三到位,即對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認識到位、謀劃到位、工作落實到位:以運河全線為起點,向外延伸擴展。對其衍生出的如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武術文化、書法文化、鄉賢文化、曲藝文化、花會文化、飲食文化等,全面認識、整體看待。在深入挖掘的基礎上,以運河文化為主線,將武清地域的特色文化串珠成線,集中展示,形成獨具武清特色的運河文化系統。
為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武清段規劃建設提供更多智力支援,武清區政協先後召開4次專題研討會,分別邀請市區兩級規劃、水利、發改委等部門專家進行規劃角度的建議論證,邀請了社科院教授、新聞媒體記者、歷史研究所專家進行文化文脈角度的建議論證,邀請了區內文史學者和檔案史志專家進行地域特色文化挖掘的建議論證。同時,組織常委、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考察組赴中國中上元古界國家地質文化公園和西青區運河文化公園進行借鑒學習。
據武清區政協主席喬金生介紹,為做到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全區高品質發展高度契合,武清區政協在建議的整體把握上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與全區高品質發展的整體佈局相結合,統籌考慮全區打造優良的五大生態、武清整體發展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關係,站在歷史的角度、本著發展的眼光對高標準高品質的規劃設計提出建議。二是與全區建設公園城市、建設“京津明珠·幸福武清”相結合,對進一步提升武清的城市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創建美麗文明城區,在為武清高品質發展提供良好支撐上提出建議。三是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充分利用運河文化的特色優勢,對鄉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和村莊環境建設進行賦能,在打造運河文化名鎮、名村、名品、名業上提出建議。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武清段),對於武清來説,既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更是政協義不容辭的責任。”喬金生告訴記者,經過對委員建言的梳理匯總,此次議政性常委會議共徵集到加強組織機制建設,提出成立專門規劃建設辦公室,將運河文化上升為全區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資源之一,加強組織保障和體制機制建設;在深入挖掘和豐富具有武清特色的運河文化上,提出系統整理目運河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名錄,精選符合新時代精神需求的文化,加以深入挖掘、闡釋和弘揚;在規劃設計上提出,打開腦袋上的“津門”,跳出武清看武清、跳出運河看運河,融合接軌周邊,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子;注重保護第一、傳承優先、規劃先行,避免同質化,不接地氣,做到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續發展;在建設實施上,提出打造好核心區域和重要節點,突出體驗式的文化內涵等7大方面38條建議,得到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要求區相關部門要認真積極採納政協建議,落實到相關規劃建設中,以期早日擦亮武清千年運河的靚麗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