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通州大運河段明年6月全線通航

發佈時間: 2020-06-23 11:38:42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李澤偉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通州區了解到,《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發佈,預計明年6月通州大運河段實現全線通航。此外,環球影城項目主體結構已完工,部分設備已經進入安裝調試階段,度假區內的酒店、商業建築也全部結構封頂。

《規劃》、《行動計劃》提出著力將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為內涵豐富、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産業興旺的中國大運河文化金名片。《規劃》明確了四個階段的中長期目標,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現通州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領京津冀,進一步發揮示範帶動和戰略支撐作用;到2050年,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載地。

《規劃》在空間佈局方面提出了“一河、三區、多點”的發展格局,“一河”即以大運河河道及兩側為大運河文化帶規劃主體部分;“三區”即運河水城展示區,運河文旅體驗區,運河生態觀光區;“多點”包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通州古城、路縣故城、漷縣古城、張家灣漕運古鎮等。

《行動計劃》提出,在文物保護方面,將分類實施三座故城整體風貌的保護工作,通州古城將按照通州古城明清歷史格局,通過恢復水系等綜合手段,勾勒由通州古城墻、古城門和護城河等構成的歷史風貌。路縣故城和張家灣古鎮將建設遺址公園。

在水系治理方面,將完成北運河、通惠河綜合治理工程並推動實現遊船通航,完成蕭太后河景觀提升及生態修復工程,為通水通航創造良好條件。目前,通州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共11.4公里實現了通航,在此基礎上,對剩餘的28.6公里,通過河道整治、兩岸生態改善,預計明年6月實現通航,屆時也意味著通州大運河段實現全線通航。

在文化旅遊方面,大運河將創建北京東部的首個5A級景區,將整合“三廟一塔”景區、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運河沿岸文化旅遊資源,設計推出更多、內容更豐富的旅遊精品線路。

在特色小鎮方面,目前正在努力打造臺湖演藝小城鎮、宋莊藝術創意小城鎮和張家灣設計小鎮,規劃方案已經到報審階段。

《行動計劃》還提出,環球影城項目的主體結構已完工,部分設備已經進入安裝調試階段,度假區內的酒店、商業建築也全部結構封頂,正在進行機電安裝、裝修和園林綠化等。目前在建基礎設施配套工程80余個,道路工程、園林綠化、高壓線遷改等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推薦閱讀
遇見大運河輝煌的“見證者” 臨清市文聯主席汪雷表示,臨清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資源,有集合了“蘇風京韻”的宛園、見證過臨清大運河輝煌史的“臨清貢磚”,還有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地方特色小吃,資源優勢如何更好地轉化為産業優勢、發掘文化旅遊內涵,需要文化創意的助力。在談到如何促進臨清文化和旅遊産業轉型升級時,鄭書紅表示,當前的關鍵是擺脫景區景點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培育文化創意新業態,刺激旅遊“二次消費”,對臨清文旅從品牌形象,到行銷推廣,進行全方位的整體形象包裝。臨清多種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
開啟雲上運河之旅 杭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宣傳周開幕 ”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大運河是中國國家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于2014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20年正值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6週年。對此,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主任胡紅文表示,希望本屆宣傳周以活化運河文脈、講好運河故事為策劃方向,開展獨具杭州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動,將其打造成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杭州樣本、接續傳統與時代蛻變的文化展示窗口。據悉,第四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宣傳周開幕式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運河綜保委)指導,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拱墅區拱宸橋街道、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新聞發展中心主辦,學習強國杭州平臺、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市運河集團文旅公司支援。
為建好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江蘇投入3個億 主體建築上部的景觀構築物吊裝即將完工,由1.85萬噸鋼構件打造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金屬身”開始全景呈現。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整體基調為唐代建築風格,整體館型採用巨型船隻造型,同時融入風帆元素,在運河邊就像一隻即將揚帆起航的船隻。為建好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江蘇投入3個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保護、展示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文韻京津冀 千年運河魂”全民閱讀系列活動落幕 為保證活動當天的順利進行,館員們細心挑選比賽書目,精心設計活動答題內容。突破傳統活動模式,在雲端與讀者相約。活動中,三地讀者不僅可共讀一本好書,還可以攜手參加閱讀答題挑戰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