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文化遺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江蘇實踐
編者按
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我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蘊含流動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作為大運河起源地之一的江蘇,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孕育滋養了各具特色的名城古鎮。2019年中央連續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江蘇段被確立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積極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在頂層設計、遺産保護、治理修復、文旅融合等多方發力,對此,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課題組走訪江蘇運河沿線,就江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走在綠意蔥蘢的瓜洲運河河堤上,亭邊岸畔垂柳成行,堤下微波粼粼,不遠處“葵園”的房屋墻面上描繪出夏日金燦燦的葵花。一座座充滿詩意的小城古鎮,在大運河的脈搏上跳動,曾經“因運而興、因運而盛”的江南水鄉如今也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頂層設計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保駕護航
大運河江蘇段延綿南北790公里,如何讓運河水盡顯文化之美?如何推進沿線生態、經濟和社會建設綜合發展?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體責任落實,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省長分別任組長和第一副組長。同時江蘇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工作,2020年1月1日起,《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實施,成為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決定》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做出了很多創制性規定,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特別是將與大運河文化相關自然資源資産和文化遺産分別列為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內容,這樣就把責任層層壓實了。”運河研究學者、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研究員説到,這份《決定》從制度安排上解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凸顯了地方特色。如要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産名錄和檔案制度,健全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分級分類保護制度,開展跨省界的水域聯巡聯防聯治協調機制等。
與此同時,江蘇已經制定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編制完成《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正在加緊編制、出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生態長廊建設、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現代航運建設發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6個專項規劃,以規劃引領保護和高品質建設。
為加強與世界運河城市交流,早在2009年,江蘇就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運河主題的非營利性組織——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秘書長鄧清向課題組介紹:“現在已有153個世界運河城市和相關機構個人加入‘運河文明體’的‘朋友圈’。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産,是每個運河城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WCCO每年舉辦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已經成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展示成就、交流經驗的品牌活動,在國內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繼往開來構建保護遺産瑰寶的文化長廊
2015年發掘的淮安運河板閘遺址對文物本體實施帶水保護,已經納入新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宿遷對中運河邊的金龍大王廟運河遺跡的墻面下沉、傾斜進行了全面整治;鎮江京口閘遺址運河遺跡已經確立為省級文保單位;完成大運河水文化遺産調查,建成了全國首個水文化遺産數據庫;以大運河發展變遷為脈絡,將數千年的水韻精華展示給八方遊客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即將在揚州拔地而起。漕船製造博物館、漕糧倉儲博物館、水工科技館(籌建)、水利博物館等諸多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
走進揚州運河邵伯古鎮,寧靜中透著古樸,滿滿的懷舊氣息撲面而來。漫步至邵伯大碼頭,作為遺址的三十多級青石臺階直伸河底,苔蘚斑駁的青石追憶著它曾經的榮耀。從乾隆皇帝親筆題字的“大馬頭”老石門進入邵伯老街,建於康熙年間的這條古街,已有300多年曆史,古宅林立、風格獨特,佈局優雅,尤其是保存良好的40余間明代古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據了解,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共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眾多的歷史遺存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江蘇將運河文化融入平凡的生活,不遺餘力地投資大運河歷史遺存的保護。
為推動文字、技藝和人才傳承,江蘇重視梳理非遺的記錄和保存。2019年5月,在江蘇舉辦的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來自全國大運河沿線城市的104項非遺項目在“大運河非遺展”中集中亮相,雲錦緙絲、木版年畫、玉雕竹刻……百餘各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飽含著濃濃的運河情懷。長18米的孟河斧劈石盆景作品《京杭大運河》在燈光、水霧的配合下,讓觀者流連于仙境般的運河風光;金壇刻紙國家級傳承人楊兆群策劃、發起的史詩級剪紙長卷《大運河》項目,將不同的剪紙技藝和區域特色融入剪紙作品裏,多方位展現了大運河地域風貌和滄桑巨變。此外,江蘇還啟動實施了運河文脈整理研究工程,組織編纂中國第一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今年,江蘇將啟動《大運河故事》叢書出版工程,計劃2021年推出首批叢書,到2025年完成全系列近百本書的編纂出版工作。
生生不息生態治理與修復帶給大運河勃勃生機
美麗的揚州運河三灣景區,猶如一幅色彩繽紛的油畫。然而,誰能想到,幾年前,這片公園還是小企業、小養殖戶遍佈的區域。2015年,揚州市關停、搬遷了這裡所有的污染企業,清走18萬立方米污泥,建成7000米生態駁岸。居住在附近的張先生感慨地説:“變化太大了,原來這裡就是農村,後來是揚州城南出了名的臟亂差‘城中村’,附近的發電廠、染化廠不少,運河水都被污染得不敢靠近了。現在大不一樣了,我們每天來這裡散步,舒服的很吶!”運河三灣風景區從開園到創成4A級景區,僅僅用了15個月時間。遊客服務中心、城市書房、遊客驛站、健身步道、兒童遊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古樸典雅的氣息讓居民融入悠久的大運河文化之中。
據課題組了解,洪澤湖是大運河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步洪澤湖大堤,綿長的大堤猶如一條逶迤曲折的巨龍橫臥在水畔,這條“水上長城”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産之一,這座古老的堤壩今天依然擔負著抗洪排澇的重任。2019年11月,江蘇出臺《關於加強洪澤湖生態保護和科學利用的實施意見》,恢復洪澤湖湖區自由水面5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濕地修復10平方公里。計劃到2025年,完成退圩還湖綜合治理,進一步改善湖區水質,健全水利、交通、環境等基礎設施,展現大美洪澤湖怡人的生態美景。
曾經的運河航道年久失修,坍塌淤塞情況嚴重,通過生態治理,岸線整治,現在基本完成了航道護岸工程和水下疏浚工作。課題組在大運河徐州段乘船從邳州市區向北至大王廟,兩岸綠意正濃,生態美景盡收眼底,徐州鐵腕治污,拆除拆解中運河非法碼頭砂站117家、採砂船隻80條。如今的江蘇段大運河不僅“顏值高”,仍然是貨流密度最大、運輸效益最好的黃金水道。蘇北航務管理處規劃計劃科科長劉軍介紹:“蘇北運河在疫情期間通過航閘智慧運作系統和‘船訊通’APP軟體,實現了船員‘零上岸’和‘零接觸’,保證蘇北運河24小時不間斷運作,拉動了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同時,運河航運是最為綠色節能的運輸方式,2019年蘇北運河貨物週轉量667億噸公里,與公路運輸方式相比,節約運輸成本299.49億元,節約柴油消耗418.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01.47萬噸。”此外,大運河揚州段整治後,“水上快速通道”逐漸形成,邵伯船閘年貨物通過量高達2.5億噸,平均日貨物通過量108萬噸,屢次刷新全國內河船舶日通過量。據了解,大運河航運在全省乃至全國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蘇平均每年投入航道及船閘維護經費達2億元至3億元,確保大運河航運功能高效發揮,主要船閘貨物通過量和貨運密度甚至超過萊茵河、多瑙河國際知名的幾大河流。現如今,旺盛的運輸需求,讓兩萬餘艘船舶常年穿梭在大運河上,綠色的活力正連點成線,在江蘇大地上鋪展出一幅古今交匯、人水共生的最美畫卷。
文旅融合國家文化公園促區域經濟文化高品質發展
“南長街,運河水,惹人醉;清明橋頭,槳聲驚夢月影陪”,夜晚的無錫南長街光影流連,遊人沉醉。在國家文化公園清明橋-南禪寺運河展示帶,橋廊兩岸頗具江南水鄉風格的小吃店舖林立,遊客可乘坐遊船在運河上泛舟,感受“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的古韻閒情。
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七里山塘集中展示帶,蘇式生煎包、糖粥、奧灶面……數不清的蘇式小吃麵點,讓遊客的味蕾過足癮。無論是在特色餐飲名店用餐時,還是乘坐畫舫遊覽蘇州運河時,遊客都可以欣賞到用吳儂軟語娓娓唱來的蘇州評彈,再來一曲蘇州話版的《茉莉花》,別有韻致的綿軟腔調會讓遊人酥醉在蘇州特有的詞話中,難以忘懷。坐落在山塘街的百年餐飲店松鶴樓的哈經理告訴課題組:“往年的夏季旅遊旺季,我們滿座時間能到9點,今年疫情復工以後,生意也很不錯。”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世界首創,無現成經驗可循,也無固定模式參照,江蘇凝聚共識,創新舉措,緊扣中央賦予的國家重點建設區定位,奮力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成新時代國家文化工程的範本。組建由院士領銜的專家諮詢組,會同30名國際設計大師舉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際設計工作坊,組織編制了全國首個省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根據大運河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佈局,稟賦差異以及周邊人居、自然、設施等狀態,分別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題功能區。與此同時,江蘇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領導幹部掛鉤聯繫的重大項目,建立高效服務對接、協調會辦、督導落實推進機制。通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發掘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亮點,將大運河的詩意與秀美融入運河城市形象,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各城市紛紛實施了一批文旅融合項目,在提升文化旅遊景區品質的基礎上,打造精品文旅線路,推出大運河文旅品牌,通過在核心城市建設大型博物館、舉辦國際會議會展、體育賽事等文化活動,提升區域性文化交流,輻射帶動運河節點城鎮發展。據《江蘇大運河旅遊消費白皮書》報告顯示,2018年赴江蘇參觀遊覽大運河的遊客達81823.7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突破400萬人次,遊客在江蘇大運河消費為1327.3億元,每人平均花費1323元/天,這條南來復北往、千里賴通波的“黃金水道”也流淌著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除此以外,2019年1月,江蘇成立全國首個大運河産業發展基金——“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基金首期規模200億元人民幣;今年5月12日,江蘇省政府在上交所成功發行全國首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涉及江蘇省11個大運河沿線市縣的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課題組了解到,下一步江蘇將推動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和專項債券相互合作,探索股債聯動模式,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為江蘇發力大運河文旅項目建設、IP內容開發、文旅消費服務等領域提供金融支撐,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努力探索金融支援文旅産業發展的“江蘇經驗”。
面向未來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思考
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系統性遺産保護、高水準傳承利用、健全合作機制等方面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盤活資源,創新發展理念和機制,為傳承中華文明交出高品質的時代答卷,彰顯“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建設成效。
體現高站位和大格局。大運河代表了人類運河文明和技術的最高水準,江蘇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需要以寬廣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建設一條與大運河歷史地位相匹配的運河文化帶。一要塑造大運河江蘇段區域文化的高勢能,凸顯區域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區域文化的凝聚力。二要秉持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帶建設的高戰略和高眼光,一如既往地堅持“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準的旅遊長廊”的建設目標。三要使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強調實現多種媒介資源、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業態。
尊重歷史規律,維護歷史原貌。一要展現歷史演變、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的完整過程,將大運河文化的歷史縱深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讓人民在歷史與現實的呼應中有所思考和感悟。二要秉承歷史的原真性的原則,在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建設項目涉及的建築古跡修復與歷史街區改造時,應儘量原址原貌修復,呈現大運河沿岸文化遺産本來樣貌。
關注人河關係,突出大運河人文價值。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帶建設要用好運河人物這一珍貴資源。一要建立運河人物事跡資料庫,蒐集整理各地運河名人史料、運河人物傳説故事、流傳民間文學素材,構成運河史深厚的人物積澱。二要宣傳運河名人故事,出版運河名人故事書籍,製作電視、電影和紀錄片來講述運河故事。三要在文旅開發中用好運河名人故事資源,設計運河名人主題旅遊線路,通過線路設計,引導遊人領略歷史名人在運河邊留下的足跡。
展開交流合作,實現區域合作共贏。大運河流經8個省市,串聯南北區域繁榮共生,流域內所有區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一方面,大運河江蘇段11個沿線城市要重視統籌區域合作,形成多種形式的溝通渠道,創新合作機制和模式。另一方面,大運河江蘇段要探索跨省域合作共建途徑,加強與上下游省域間在生態環境、流域水資源保護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城鄉統籌、旅遊線路等領域的合作,強化江蘇與運河流域其他省市的聯繫與溝通,共同探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創新經驗與方法。(作者: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課題組課題組組長:夏錦文,組員:陳愛蓓、李潔、姚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