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嘉興篇

發佈時間: 2020-04-30 15:22: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嘉興篇

曾因檇李得名好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圖為《古運回望圖》嘉興段采風資料圖

京杭大運河嘉興段位於太湖東南的水網地帶,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幹河,也是京杭大運河自北而南溝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錢塘江兩大水系的主動脈。

大運河嘉興段幹道長約110千米。其中,目前的嘉興段運河主河道以嘉興環城河為中心,北蘇州塘(蘇嘉運河)接江蘇,南杭州塘(嘉杭運河)連杭州,長81.22千米。另有元代以前的運河主河道崇長港、上塘河,長29.5千米。運河經過嘉興市本級、桐鄉市和海寧市,其中市本級40.8千米,海寧27.4千米,桐鄉43.87千米。大運河嘉興段從北至南包括蘇州塘、嘉興環城河、杭州塘、崇長港、上塘河等河道。

圖為《重遊運河圖》嘉興段

由大運河翰林文化藏書編委會編著的《圖説大運河——古運回圖》中曾記載:“過盛澤即嘉興,京杭大運河自西北而至,在此折向西南去杭州。嘉興同常州、蘇州有著同樣歷程。春秋時這裡曾名‘檇李’。檇李是李子一種,皮色鮮紅,肉多漿汁,其味甜美,是嘉興地區特産。”看來此地曾以盛産檇李而得名。如今的檇李仍為李中珍品,以嘉興桐鄉出産的最為著名。

圖為《古運回望圖》嘉興段采風資料圖

好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些都應該説與7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和春秋以來開鑿的運河有著密切關係。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七縣,稱一府七縣。”

此後四五百年內,這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

特色運河文化遺産突出“三個惟一”

圖為嘉興運河資料圖

嘉興是運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曾經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流淌千年的運河,記載著嘉興的歷史,是這座城市活的靈魂。目前,京杭大運河在嘉興境內有80多公里,其中的一段古運河穿城而過,並與其他河流相通形成水網。

京杭大運河嘉興段有“三個惟一”:第一,這裡有整條運河惟一90度的大轉彎,就在桐鄉市石門鎮;第二,嘉興是全國惟一以“原生態”的大運河為環城河的城市;第三,這段“原生態”的大運河從最初開掘以來,一直沒有經過人為的改道,也就是説,這段運河的河床自開掘以來沒有變動過。

圖為嘉興運河資料圖

古運河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批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運河文化遺跡,成為嘉興城市特色文化景觀。嘉興市區僅存的單孔石橋“秀城橋”,江南運河上至今尚存的最古老水利設施“分水墩”,嘉興古運河的標誌性建築“三塔”等都保護完好。舊時嘉興利用運河作為城西的護城河,“三塔”就坐落在城西運河的北岸,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還曾將三塔收錄其中。作為一座運河城市,嘉興正以積極的姿態,全力加強大運河的規劃與保護工作。

201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對嘉興市行政區域內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進行了法律層面的保護。

浙江唯一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省級旅遊度假區

圖為嘉興運河文化省級旅遊度假區資料圖

2018年,嘉興運河文化省級旅遊度假區成立,位於王江涇鎮中心區域,總面積32.9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9.5平方公里,包括蓮泗蕩、梅家蕩兩大湖蕩。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省級旅遊度假區。

嘉興運河文化省級旅遊度假區以“傳承運河文化、發展運河産業、激活運河經濟、享受運河生活”為指導思想,依託浙北水鄉優質的“生産、生活、生態”三生合一的空間環境,以“理水、營鎮、聚人、興文”四大開發理念為引領,科學佈局“一核、一廊、四片區”的空間格局。

一核指運河文化旅遊小鎮,位於度假區西側,西到07省道,東至京杭大運河東側,北至北虹路,南至虹橋路。主要功能定位為旅遊集散、運河風情體驗、運河文化休閒、運河文化創意。

圖為長三角區嘉興段運河資料圖

一廊指運河文化景觀廊道。主要是圍繞大運河及其兩岸區域,對運河沿岸河堤、建築、橋梁等實施亮化、綠化、彩化工程,打造“日有古韻美景,夜有迷人夜景”景觀體系。同時,沿岸增設戶外休閒服務設施,強化夜間消費空間,依託運河水系並串聯蓮泗蕩水域開展遊船賞景、水上集市、特色船餐、水上運動等體驗活動。

四片區分別指運河風情休閒度假片、江南水鄉棲居生活片、蓮泗蕩康體運動片和梅家蕩濕地休閒體驗片。

2019年8月,嘉興運河文化省級旅遊度假區黨工委、管委會(嘉興運河灣濕地公園管委會),在秀洲區王江涇鎮揭牌。2019年,度假區基礎設施計劃投資4億元,主要包含北部湖蕩清淤、蓮泗蕩4A景區提升、濕地水鄉旅遊精品線等工程。其中蓮泗蕩景區提升工程,主要包含遊客中心、遊船碼頭建設等。同時,一里街歷史文化街區、運河文化展示館、運河文化小鎮等文旅項目也在有序推進。

據了解,該度假區將發展建設為:運河文化休閒度假目的地、長三角江南水鄉文化活動體驗區。

疫情之後運河文化尋跡遊提振嘉興文旅經濟

圖新時代嘉興運河資料圖

大運河給予了嘉興寶貴的文化遺産,怎樣科學利用好大運河,保護與建設好這些文化遺産,使大運河真正成為延續嘉興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歷史文化長廊,這是當代的嘉興人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2020年的春天,被疫情耽誤的嘉興文化旅遊業在恢復中。為提振疫後文化和旅遊市場消費信心,嘉興開展了“我愛我嘉·我遊我嘉”惠民活動,分4批次發動景區、景區村莊、飯店、民宿以幅度不等的優惠活動為市民以及國內外遊客獻上惠民大禮。同時,大力推進療休養文旅消費,編印嘉興療休養線路新版宣傳冊,深度創新推出了水鄉古鎮經典遊、紅色文化尋根遊、特色美食養胃遊、生態健康度假遊、運動休閒團建遊、湖光山海體驗遊、名人足跡訪蹤遊、運河文化尋跡遊、心遊嘉興自在遊等十大療休養産品,引導全市職工積極參與。

運河文化尋跡遊作為新推出的旅遊産品,意味著運河文化在嘉興的重要地位。隨著《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的發佈,“多線路”成為浙江省的重要文旅規劃,串聯大運河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著眼于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運河古鎮之路、運河絲綢之路、運河詩畫之路、運河曲藝之路、考古研學之路、運河遺産綠道6條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屆時,大運河嘉興段,必定會綻放出別樣的風采。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嘉興篇

運河嘉興段的運河文化故事等待我們續寫,我們更需綜合考慮,長遠規劃,跟大運河文化帶規劃綱要一樣,要有一個近期的和中遠期的規劃,這樣,這一片的運河文化內涵在未來才會體現出來,為世人吟讚。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靜海趣事” 靜海地當禦河,漕舶鱗集,風帆馳驟,又東濱渤海,遠自閩(福建)浙(浙江),近自登(山東登州)遼(遼東),都能快捷通航,帶動文化發展。
嘉興南來北往的船舶有序通行 ​5月5日,京杭大運河嘉興桐鄉西雙橋河段,南來北往的船舶有序通行。隨著社會經濟生産逐步恢復,特別是企業復工復産的加快,水運經濟也按下了“快進鍵”。
北京市廣渠路東延下穿北運河隧道實現貫通,預計年底通車 ​5月3日,廣渠路東延下穿北運河節點隧道工程主體結構封頂,標誌著北運河隧道工程實現貫通。這也是北京首個以大規模明挖方式下穿河道的項目。作為連接市區和副中心的第三條重要快速通道,廣渠路東延預計將於今年底通車。
北運河香河段通航工程正式啟動 2021年6月底前實現通航 4月28日,香河縣舉行北運河通航工程啟動儀式。隨著禮炮鳴放,清淤疏浚船緩緩下水,工程車輛鳴笛並啟動赴工程現場,北運河香河段旅遊通航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千年以來,香河人民以運河為依託,生存繁衍,形成了獨特的北運河文化。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