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滄州趣事”
“滄州”在大運河縱貫轄域,為水陸之衝,江淮貢賦經此而達京師,燕趙魚鹽從此而供南北,是一處戰略要地。遠在戰國時期,這裡為燕、齊交界地域,燕國佔領,足以齊國削弱;齊國佔有,足以脅燕動趙,故燕齊開戰必先爭此地。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會圖片
最早在西漢稱浮陽縣,以縣城設在浮水之陽(北)而名。北周分出淀洼多處設長蘆縣,以蘆葦盛長故名。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改浮陽稱清池,以域內多池塘而名。約在唐高祖武德年間,為鎮壓高開道、竇建德兩支強大的農民起義軍,有利於控制永濟渠運道,佔據重地,便在清池縣城內設置滄州。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會圖片
似在秦王李世民領兵鎮壓義軍之後,進行“玄武門之變”,殺兄稱帝,建年號為貞觀,也就在此時,改滄州稱景城郡,不久復稱滄州,以地域據河濱海故名。北宋患遼兵侵犯,在州內安設八處營寨,駐兵備敵,將此地改名滄州景城郡,且在宋熙寧四年(1071年)廢除長蘆縣。沿至金朝,復稱滄州,州治設在清池縣城(今滄州東南40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去清池縣,縣域成為滄州直轄區,並將州治移至長蘆故縣處。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鎮海吼(滄州鐵獅子)
據方志載,鐵獅子頭部及項下,各有陽文“獅子王”三個楷書大字;項右有陽文“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是此獅鑄造時間在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其歷史之久、體量之大、技術之難,堪稱鐵獅之冠,是馳名世界的珍貴藝術巨品。淪州地域濱海,轄內河湖眾多,勤勞善良而又貧苦的人們渴望豐收,希冀安居樂業,就把這種心願寄託在佛教上,請來文殊菩薩的坐騎,鑄上《金剛經》,企盼用力大無窮的佛法和鐵獅來鎮住洪水,保祐太平。北方人將大型水泊稱作“海”,滄州域內這種海眾多,且又瀕臨渤海,人們又把這鐵獅子俗稱為“鎮海吼”。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東光鐵佛
景州東光縣鐵佛寺是著名的名勝古跡,素以“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聞名遐邇。據《東光縣誌》記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3年)。傳説有一次發大水,運河北方有一座寺廟,廟中有座鐵佛。一天一個和尚去撞鐘,可鐘聲與以往不同,平常鐘聲是“咣,咣”的,可那一天是“咚咣,咚咣”的聲音,老方丈擔心鐵佛要走,就命僧眾用鐵鏈將鐵佛鎖住日夜看守。第二天清晨發現鐵佛不見了,只剩下被鎖住的右臂,老方丈命五百僧眾順運河去找。鐵佛順運河來到觀州(也就是後來的東光),發光的大佛在運河水中央漂浮。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滄州篇鑒賞
在運河邊上有一間包子鋪,來看熱鬧的人餓了就在這吃包子。這天,一個人身背黃色布兜,到包子鋪説道:“店家你的包子可好吃?”店家拿了一個包子一掰兩半,用棉芯放在包子餡上用火點燃,棉芯啪啪作響,那人道:“好,照這樣做十屜!”包子全都吃了,那人下到運河中背起大佛就一直往東走,來到距運河30余裏的地方將大佛放在一個空曠的地方,然後打開黃布兜,裏面是一隻手臂。那人將手臂給大佛裝上,抖了抖鞋裏的土,竟然堆出一個土崗子來,後來才知道那人是二郎神,所以在鐵佛寺的後面為二郎神又塑造了神殿。那五百個和尚就是後來的五百羅漢,那家包子鋪也就是現在的孫家包子鋪,後來人們根據鐘聲為古代的觀州改名為“東光”,因為鐘聲是鐵佛要去的地方。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滄州武術
滄州是馳名中外的武術之鄉。畫卷上滄州城外,木柵欄的門口內,一位老人觀望門外肩扛兵器的兩人行過。有一座瓦舍院內,一面“武”字旗高懸,院內右側敞棚內,兵器架橫置,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齊全,院中三組雙人對打,一列武士觀看。大門外有數人來訪,又有一組演武人研究武藝,充滿了練武的風氣,故滄州素有“武術之鄉”的譽稱。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滄州篇鑒賞
滄州武術有其本身的特色,既有大開大闔勇猛無倫的長勢,又有推撥擒拿小巧靈活的招數,並具有速度、力度大和善於攻守的實戰特點。武術門類基本可分少林、武當兩大派系。少林拳中有華拳、燕青、功力、劈卦、長拳、通臂、明堂、彌宗、八極、太祖、六合、螳螂、沙腳、戳腳、翻子、大洪拳、小洪拳等多種;武當拳中有太極、八卦、形意等。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簡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