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南陽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南陽篇鑒賞
在大運河之岸,在綠波浩蕩的湖邊,有一座小鎮,沒有城池,卻有樓臺亭閣,圍設碼頭,均有商船停泊,這就是山東魚臺縣內的南陽鎮,鎮旁的那條運河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為避開黃河狂濤之險而開鑿的新河,稱“南陽新河”。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名勝一 南陽古鎮
運河四大名鎮之一——南陽古鎮,由東西長3500米,南北寬500米的主島和多個自然的小島組成的,周圍碧水環抱,運河從中間穿過,猶如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明、清時期,這個湖中的小小陸地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商埠,有“晴天不見日,雨天不漏水”的説法,當時全國各地的商賈、名門雲集。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明隆慶三年(1569年),黃河衝決邳州堤岸,茶城的一段運河淤塞,2000余艘漕船滯留此處,當年疏浚後運道打通,兩年後黃河復決於此,運河再淤斷行,嚴重影響漕運。河道總督翁大立首次提出開鑿泇河,避開黃河侵襲,明萬曆三年(1575年),河道總督傅希摯復請開鑿泇河,終因工程浩大艱巨而未行。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河道總督劉東星再奏開鑿泇河,得準,並受命督領此項工程,工程完成未半,因病逝而輟工。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河道總督李化龍繼續完成劉東星等幾位河總未竟事業,終於完成夏鎮李家口至邳州直河口這260余裏的泇河運道工程,來來去去30餘年。當年,三分之二的漕船走泇河,三分之一的漕船仍走黃河舊道,使國家漕運任務得以圓滿完成,同時商運也得到更大發展。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名勝二 南陽修船場
由於濟寧至徐州的大運河經常受到黃河洪水的侵害,不僅淤塞運道阻斷漕運,而且極大地損毀了許許多多漕船,這樣就帶動了此段運河沿途修船業的發展。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南陽篇鑒賞
畫卷上河邊湖濱的修船場面,就是當年被黃河氾濫所毀壞漕船正在修理的情景,有技術人員在指導,有軍士在保衛,有木匠在鋸木料,在錛平、在刨光、在鑿眼、在彈線、在立桅、在塞油灰、在送水……人人都忙個不已,竟自幹活,連那微山湖上千帆鼓蕩、百舸爭流的盛景和那葦浪翻騰、荷葉田田、大雁驚飛的美景也無心觀賞,留給湖中客船內的君子達人去飽覽而放歌潑墨了。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南陽篇鑒賞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簡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自1997年始,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泱泱大國的厚重文化,在國家相關領導支援下,激發了董事長谷建華先生對歷史文化挖掘和保護的責任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主要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歷史橫切面的真實的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