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鄉村振興 > 

銅陵市樅陽縣:“一片葉子”的産業富民實踐

發表于:2024-04-09 11:25  作者:張旭初、李華玲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沈好好

一個村的“一心一軸三區”

放眼,滿目青山,聽聞,鳥語花香,行走,移步換景,如今的村莊,變得如年畫一樣美麗……3月29日下午,樅陽縣官埠橋鎮官山村岱嶺村民組的張雨林描述著他所在的山村圖景。

今年68歲的張雨林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筆桿子”。站在自家門前聊敘之間,他的臉上滿滿的幸福感,“這樣美好的生活與白茶産業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張雨林的家在黃公山腳下。大別山余脈黃公山由中低山地、丘陵地區及河谷平川組成,這裡的奇峰幽谷、林海松濤、潺潺溪水,宛若靈動的山水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這一帶山裏人家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

如今的官山村民換了一種方式種茶。自八年前開始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引進白茶大面積種植,漫山遍野的白茶樹以及與之同時建設的“産業路”等基礎設施,使官山村“顏值”快速提升,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安徽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範村。

樅陽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吳文華介紹,官山村通過實施茶旅生態文化園、茶園擴建與道路升級改造、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項目,構建形成“一心一軸三區”,即綜合服務中心,和美鄉村觀景遊覽軸,茶旅綜合發展區、生態農業發展區、生産生活服務區。

官山村突出傳統産業轉型和特色産業培育,大力發展白茶産業。擁有4080畝全縣最大白茶基地,年産白茶21000公斤,年産值2468.8萬元,佔全村農業經濟總收入的70%以上。2023年村集體收入62萬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

官山村白茶産業發展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那些需要在家養老撫幼的富餘勞力,那些因身體和年齡等原因不能外出務工的人群,都能在家門口的茶園裏實現就業增收。”官埠橋鎮宣傳委員吳鳳雲説。

傍晚時分,行走在官山村柿板中心村文化廣場,明亮如鏡的池塘中央,一座巨型茶壺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這一景觀便是官山村將“茶色茶香”貫穿于“一心一軸三區”發展思路的生動呈現。

“一片葉子”長成“一匹黑馬”

從西往東,穿越官山村境內一眼望不到邊的翠綠,沿著山凹蜿蜒而上,翻過山崗,便看到起伏陡峭的坡嶺全是翠綠的茶園。

與官埠橋鎮官山村漫山的白茶園相呼應,山那邊的雨壇鎮境內黃公山上也是成片的白茶園,這裡,便是樅陽白茶興起的源頭。

被稱為“樅陽白茶第一人”的吳多興,就是在這裡開山拓荒引領發展“一片葉子”,讓樅陽的白茶産業發展成為省內茶業的一匹“黑馬”。

3月29日下午2時許,記者在黃公山上見到了吳多興。“我一個跑長途客運的改行種白茶,似乎不可思議,但這並不是心血來潮。”吳多興領著記者爬坡察看茶園,聊起他種白茶的經歷。

自1991年起,吳多興承包了安慶至杭州的長途班線,時常接送去浙江安吉縣茶場務工的潛山人。2005年4月底,吳多興去安吉的石角村茶場接潛山茶工返鄉,在茶區看到茶商收購白茶的價格,驚呆了:800元/斤!已是收尾的茶季了,茶商告訴他,明前茶市價還要高得多。

“我很好奇,在茶店裏坐下品嘗白茶,口感蠻好,就買了半斤。”吳多興説,當年,從潛山到安吉拉一人只有40元,跑一趟長途還掙不到800元,“這白茶怎麼這麼值錢呢?”

之後,吳多興邊跑長途、邊打聽行情,問茶商、茶農和茶場老闆。2011年春,一直惦著安吉那昂貴的“一片葉子”的吳多興開始正兒八經地做調研,“我保守地測算,種下茶苗四五年達産後,按畝産20斤幹茶、500元每斤價格算,每畝也有1萬元,應該可以搞。”

2011年7月,吳多興決定放棄跑長途客運,在家鄉試種白茶。他請了在安吉茶場幹了20年的潛山籍老茶工彭百林替他找山。花了一週時間找了一圈,終於在黃公山找到了合適的地方,“這裡可以種白茶,就看土壤成分了。”老彭説。

吳多興去安吉白茶核心産地取回一袋約5公斤的土壤,並從黃公山取了同樣份量的土壤,帶著這兩袋土去合肥請安徽農業大學的谷勳剛教授做分析,結果令他驚喜:“黃公山適宜種白茶!”

2011年底,他將積蓄的60萬元全部投入在黃公山流轉了500畝山頭試種白茶。

“從栽下小苗到長成大樹,每棵白茶都像自己拉扯大的孩子一樣。”吳多興撫摸茶樹,描述他與茶園的感情,分享作為“樅陽白茶第一人”拓荒種茶的收穫。説到動情處,他目光投向遠處,掃視著一望無際的茶園和茶園裏星羅棋佈的採茶人忙碌的身影。

10多年過去了,吳多興在黃公山上率先種下的“一片葉子”,已長成了一個縣的富民特色産業。

荒山荒坡“繪”出“金葉富民圖”

3月29日早晨,明媚陽光照耀下的樅陽縣金社鎮金渡村,漫山遍野的茶園綠意涌動。這裡,春茶採摘正大面積展開,茶山一派繁忙。

來到金社白茶核心産區金渡村大凹溝,穿行茶園之中,看茶農採茶,看徜徉其中盡情呼吸的遊客踏青觀光,看白蕩湖畔的鄉村如何開啟又一年白茶的豐收。

當日,位於金渡村的安徽烏金雲霧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白茶基地,滿山的工人在搶摘鮮葉。公司負責人丁英斌説,這個基地的5個茶園每天摘茶的有800多人。

腰間挂著329號背簍的張桂蘭,邊摘茶邊説,她家在龍口村楊老組,早年因生大病致貧,脫貧前後一直在茶園裏務工,“除了摘茶,也在茶園做工,一年收入有22000元。”緊挨著張桂蘭的,是金山村58歲的丁俊信,“我一季茶摘下來有4000多元的收入。”丁俊信説,她家就在附近,在茶園做工時間自由,摘茶或打零工,有空就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還能打理家裏3畝地。

金社鎮地處白蕩湖畔,境內多丘陵山地,半山半圩,晝夜溫差較大。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水土條件,讓這裡成了樅陽白茶重要種植基地。

一葉白茶成就了一片産業、帶富了一方百姓。金社鎮黨委書記吳來寶介紹,自2016年在金渡村開山種植白茶以來,相繼有6個村先後種植白茶,目前種植面積8000畝。據了解,當地農民因發展白茶種植或在茶企就業,收入大幅增長。

得益於白茶園的興起,金社鄉村生機盎然。因茶興業的金社鎮,“一片葉子”蓬勃生長,讓荒山荒坡變成了“金山銀山”。

舉全縣之力打造“一片葉子”

謀劃“一片葉子”,探出振興新路,樅陽一直在努力。

如今,樅陽産業富民實踐探索在“一片葉子”上實現新的突破——

白茶種植面積已達3.8萬畝。2023年茶産業年生産總值達1.9億元;

白茶經營主體65家,其中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家,千畝以上茶園7家;

白茶産業年解決季節性用工8000余人,其中脫貧人口2000余人;

出臺《做大做強“十大”特色農産品工作方案》,將白茶産業作為首位産業;

……

“一片葉子”發揮的帶動作用及其産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激發了眾多有著種茶經驗的農戶種植白茶的積極性。

3月22日,樅陽縣委書記楊秀頎率領白茶工作專班下鄉調研,在會宮鎮建設村和白梅鄉大嶺村的多處茶園分別召開現場推進會,縣直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茶農代表及發展白茶300畝以上的村、500畝以上的茶葉經營主體等數十人參會。

“今年縣裏拿出8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援白茶産業發展,我們的決心是非常大的。”楊秀頎説,樅陽脫貧人口基數較大,發展好白茶産業可以更好地帶動脫貧群眾實現穩定增收,“我們要充分調動企業、村集體、職能部門、金融機構等各方面積極性,用好用活鄉村振興政策工具,把資源用在好項目上。白茶,這‘一片葉子’就是好項目。”

幹部、農民、老闆相聚茶園共商“一片葉子”發展,在樅陽還是頭一次。

“茶園推進會”,吹響了樅陽舉全縣之力做大做強“一片葉子”的進軍號角。

縣委書記挂帥、副書記專班推進的“首位産業”,採取“挂圖作戰”的方式,內外出擊,雙線推進——對內培育扶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對外招商引資推動樅陽白茶全産業鏈發展。目前,全縣範圍內的摸底、評估已形成清單,將以每年開發1萬3千畝左右的速度推進。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隨著天氣日漸轉暖,樅陽鄉村栽種白茶如火如荼。

4月6日,來到白梅鄉大嶺村大腳嶺山溝,抬眼望去,坡上滿是栽種茶苗的村民。“這片山上新開的白茶園有300畝。”白梅鄉副鄉長施可説。

白梅鄉包括白茶和傳統綠茶在內的茶園近6000畝,種茶做茶已成為當地群眾生産生活必備內容。

“我們選定了種植區域,今年新增的2300畝項目涉及5個村,共計投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104萬元,自3月初開始栽種茶苗,目前已種下800畝。”施可告訴記者説。

招引“一片葉子”,成為樅陽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個新的抓手。“正在開發的大腳嶺茶園的經營主體就是招引回來的,老闆叫高奇峰。”施可説。

“我是樅陽人,在成都做茶生意。我愛人家三代種茶,在峨眉山有茶園,也有茶廠。”高奇峰説,他去年9月在樅陽縣赴成都舉行的招商會上了解到家鄉正在發展白茶産業,當即決定回家鄉考察,當年10月註冊了銅陵興嶺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白梅鄉大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了合同。

他伸出一隻沾著泥土的手與記者握手,然後打開沾滿泥巴的汽車後備箱蓋,拿出了與大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的合同給記者看,“種白茶,是我看好的事業。我會在家鄉一直幹下去!”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