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亦有“打造人才培養高地”之責,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近年來,肥西縣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各項方針政策,通過對接産業調專業、圍繞産業育人才、服務産業同創新,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訂單培養,多路徑構建學生升學和就業平臺,多方式拓展學生發展渠道,有力促進了全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走出了一條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導向,辦好人民滿意職業教育的蝶變之路。
科學動態,緊盯縣域産業發展調整專業結構
為破解職業教育領域存在的人才培養和産業需要“兩張皮”問題,肥西縣深入企業積極開展走訪座談調研,摸排全縣重點企業技術人才需求情況,並根據區域産業發展需要,指導學校適時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同時充分考慮專業發展前景及社會民生需要,圍繞安徽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從硬體設施、師資力量、資金支援、校校合作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作綜合評估,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數量,突出專業特色,確保專業發展的生命力。
“職業教育要在經濟發展和技術更新中找準定位,專業設置要瞄準産業。”合肥經濟貿易科技學校校長楊林表示,近年來,該校精準對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堅持科學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先後開設機電技術應用、新能源汽車裝調與檢修、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通過推行現代學徒制、定向培養、雙元育人等“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模式,推動職業教育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緊緊圍繞本縣新能源汽車、高端智慧製造、“産學研”一體化大健康“三大戰新産業”發展需求,精準完善職業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一批産業發展急需的新興專業。2023年、2024年,肥西縣職業教育新增設了新能源汽車製造與檢測、大數據技術應用、智慧健康養老、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嬰幼兒托育等10個專業,有效形成了緊密對接産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雙向奔赴”,訂單培養助推學子就業“加速跑”
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動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提高技術人才培養品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日前,合肥八一科技學校2021級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冠名班”的31名學子懷揣期待,開啟了新的學習之路。在帶隊老師和企業師傅的指導下,他們在合肥唯真電機有限公司將進行為期3個月的企業跟崗實習,學習企業的科學管理技能、企業文化、製造技術,熟悉生産流程,提升技能。
“在跟崗學習中,我們把學生的教室從學校搬到了企業,把課堂搬到了項目上,企業導師會對學生進行一些項目化的培訓。”合肥八一科技學校招生就業辦主任王高俊介紹,跟崗實習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真正實現校內學習、校外實習和直接就業的無縫接軌。合肥唯真電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冠名班”的培養模式讓學生能夠快速熟悉崗位職責。等到學生畢業就可以無縫對接成為企業員工。“這既為企業提供了人才保障,也減短了企業用人過渡期,減少了人才培養成本。”
近年來,肥西縣以産業引導教育,以教育促進産業,以校企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助力職教專業服務産業建設和地方新舊動能轉換,先後與15家紮根肥西企業緊密合作,舉辦“訂單班”“冠名班”,大力推行工學結合、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讓企業導師紛紛“走進來”,也讓在校學生有機會“走出去”,暢通了學生就業渠道。
聯合培養,豐富“首位産業”人才供給
深化校校合作“聯合辦學”,賦能學生發展,肥西縣不僅在形式上不斷創新,還在領域上不斷開拓。
日前,肥西縣教育體育局、肥西師範學校、合肥經濟貿易科技學校已與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協定,共同致力於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技能人才聯合培養。合作採用“三二分段”和“五年一貫制大專”兩種聯合培養模式,2024年計劃招生420人。
當前,安徽省正聚焦打造汽車“首位産業”,推動汽車産業儘快邁上萬億級新臺階,加快向新能源汽車強省邁進;合肥市正聚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新能源汽車産量迅速躍居全國城市前三。肥西縣也將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作為“首位産業”和縣域高品質發展的最強引擎。面對省、市、縣新能源汽車産業對於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肥西縣積極謀劃、高效推進與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深度合作,建立師資幫帶機制、實訓資源共用機制、産教融合育人機制、就業促進機制,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提供應用型人才支撐。
合作採用“三二分段”和“五年一貫制大專”兩種聯合培養模式。2024年計劃招生420人,其中,肥西師範學校將開設新能源汽車技術、智慧網聯汽車技術2個專業,每個專業計劃招生110人;合肥經濟貿易科技學校將開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計劃招生200人。
據了解,為了給職校畢業生搭建更多的發展“立交橋”,肥西縣還鼓勵和支援畢業生參加職教高考、中高職貫通培養等形式,幫助他們提升學歷;通過“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工匠創新工作室、社區三公里就業圈服務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專項招聘會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通過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大賽等方式,激發畢業生的創業熱情;同時,建立學生就業跟蹤機制,定期收集畢業生的就業資訊,分析就業市場趨勢,為未來的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提供有力支援。(圖文/林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