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鄉村振興 > 

農業保險深耕廣闊天地

發表于:2024-01-15 11:27  作者:何珂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沈好好

(通訊員王章志/攝)

在樅陽縣白柳鎮公塥村,樅陽國元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走訪農戶,了解水稻長勢。(資料圖片)

作為國家農業風險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保險在農業經濟中的地位正愈發重要,並正從“大而不強”的發展現狀,加速駛入深度、密度並舉的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早在2016年,安徽成為全國第一個大宗農作物承保過1億畝、實現“願保盡保”的省份;隨後,安徽在“米袋子”“果盤子”“肉案子”等一系列民生保障險種擴面,保額提標,農戶告別了“看天吃飯”,企業繫上了應對市場價格波動的“安全帶”。

2022年,全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超60億元,同比增長超四成,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一張張保單的背後,是再次播撒的種子、施下的化肥,也是豐收的希望。

守好“糧倉”

糧食生産,一頭連著農民切身利益,一頭連著國家糧食安全。

2023年,安徽糧食産量再創新高,總産達830.16億斤,較上年增産10.14億斤。

豐收印證著不斷增強的抗災減災能力。“截至目前,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已實現全省所有産糧大縣全覆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一級巡視員袁成剛介紹,對於中央政策未覆蓋的非産糧大縣,2022年起我省實施地方糧食作物補充保險,通過“中央基本險+地方補充險”模式給予支援,疊加後保障程度已與産糧大縣完全成本保險基本一致,實現“同種糧同享受”。

在種糧大市宿州,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5%左右。

“2021年宿州市出具了全省首單玉米完全成本保險;2022年、2023年分別承保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玉米收入保險1211.1萬畝、1261.9萬畝,為全市120余萬戶提供200億元風險保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宿州監管分局局長龐軍説。

據悉,過去物化成本保險只保障種子、化肥等投入,而完全成本保險包括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等,基本上能覆蓋每畝地成本投入的80%。

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李翔介紹道:“近年來,我們積極推進糧食作物從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轉化,2022年將水稻、小麥、玉米的每畝保額提高到1000元、860元、700元,覆蓋了全部物化成本、土地流轉成本和人工成本,保障水準最高可達到糧食種植收入的80%。”

在隨機走訪中,不少種糧大戶笑言,“買保險就是為了抵禦風險,如今不用動員,我們每到生産季都自覺投保”。

眼下,安徽還在不斷探索糧食作物商業性補充制種保險。

李國慶,池州市東至縣人,在香隅鎮老虎崗村承包了1230余畝水稻。

“我們這緊鄰長江,一到梅雨季就怕發生洪澇災害。”2023年,李國慶做了當地“吃螃蟹”的人,簽約池州市首單商業性水稻種植暴雨巨災指數保險,“在一定時間內,只要這的降水量達到合同約定的數值,國元保險就能按照規定對我進行賠償。”

相較于傳統水稻種植保險,商業性水稻種植暴雨巨災指數保險是以承保地區所屬縣(區)氣象局發佈的降水量為標準,一定時間內,降水量達到合同約定的數值,即可觸發理賠。這款保險可有效減少人力和時間成本,最大化提升理賠時效,切實解決傳統農險保險“查勘難、定損難、及時賠付難”等問題。

“糧食産量因災減産歉收的情況時有發生,水稻種植的直接物化成本較高而收益不確定性較大。”國元保險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維護糧食生産安全,促進農民增産增收。我們從最初的水稻種植基礎保險到創新開展的商業性水稻育秧、育秧大棚、水稻完全成本及水稻種植暴雨巨災指數等保險産品,努力構建多層次、全流程的農險風險保障體系,助力廣大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巢湖監管分局局長陸勇介紹,針對傳統作物開發新型保險産品,保障作物生長全過程。比如,針對江淮地區主糧作物水稻在收割期易遭受“爛場雨”的風險推出的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數保險,截至2023年10月末,轄內共有290戶水稻種植農戶為22萬畝水稻投保該險種,保費收入1152.24萬元,保障金額6591.65萬元。

保“價”護航

宣城市水陽鎮,幼蟹培育面積4.2萬畝,幼蟹産量7500噸,佔全國的1/7。基於資源優勢,當地逐漸形成特色水産業集群,擁有171個水産養殖合作社。

水陽騰飛水産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加入合作社進行一體化幼蟹養殖的農戶達113戶,養殖面積2000多畝,每年生産優質幼蟹70萬斤。”該合作社負責人葉飛介紹,幼蟹養殖週期達10個月,市場波動性較大,養殖戶的風險不小。

為提升養殖戶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國元保險推出幼蟹目標價格保險。宣城市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部門成立聯合價格採集工作小組,選擇試點範圍內投保主體幼蟹出售的農戶進行價格採集,定期發佈,作為平均價格計算的依據。保險期結束時,當保險幼蟹的平均市場價格低於約定保險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由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負責賠償。

“我們與國元保險簽訂了承保協議,50畝幼蟹有了31.5萬元目標價格保險保障。”葉飛説,“這樣就算市場出現了較大波動,養殖戶收入也有保障。”

農業保險,始終在與時俱進。

安徽針對各地資源稟賦開發特色農險産品。袁成剛介紹,轄內保險公司在全省64個農産品優勢區選擇特色品種開發並提供農業保險保障,加快實現“一縣一品”目標。目前,已自主開發110余類地方特色農産品500余個保險産品,基本覆蓋省內種、養、林、漁主要特色品種。

“圍繞特色農業開發施集茶葉、龍崗芡實、全椒碧根果、明光綠豆4個地標專屬保險,附加優質農産品品質和溯源産地保險,為6.13萬畝地標農産品提供了6235萬元的生産風險保障和1357萬元品質保證保障,有效化解了農産品品質安全事故可能引發的風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滁州監管分局局長王宏坤説。

放眼全省,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大創新産品開發力度,在全國率先開展農作物天氣指數保險、鴨苗價格指數和“商業保險+互助組織”淡水養殖保險等試點,傳統成本保險以外的各類創新險種拓展到70余個。此外,探索研究野生動物致害政府救助責任險、古樹名木施救保險、林業碳匯價值保險等一系列服務農業生産向綠色迴圈低碳轉型的特色險種,不斷提升農戶的風險保障需求。

截至2023年10月末,全省特色險保費規模達17.40億元,同比增長44.88%。

探索“保險+”

數九寒冬,走進亳州市蒙城縣漆園街道的黃牛養殖棚內,體感溫度立馬上升。

“三面保溫膜覆蓋,室外零下10℃,棚內溫度仍保持在10℃左右。”2023年當地的養殖戶潘軍為65頭肉牛購買了保險,並且憑藉保單增信功能,以肉牛活體抵押,獲得蒙城農商銀行65萬元貸款,他告訴記者,“每頭牛保額1.5萬元,保費每頭500元,自繳保費只要100元。我還憑藉保險出具的保單,向銀行申請肉牛活體貸,每頭牛貸款1萬元,政府給予50%比例的利息貼息。”

“2023年,我們開發了肉牛振興計劃專用的地方財政肉牛養殖保險和商業性肉牛養殖保險,保險條款更加惠民。”魏李翔介紹,保額從原來的每頭4500元至10000元上調至8000元至15000元;基準費率從原來的6%下降至4%,最低可降至3%;肉牛參保條件,從原來的月齡8個月起保、觀察期1個月,降至月齡6個月起保、觀察期10天。

農業保險具有聯繫“三農”緊、了解需求快、服務網點多等優勢,安徽正不斷豐富農業保險服務內涵、拓展功能外延,探索一條金融保險支農惠農、服務“三農”的新路徑。

袁成剛介紹,綜合運用“農業保險+擔保+信貸”“農業保險+基金”“農業保險+期貨”等財政金融政策工具,構建“政銀保擔基”多鏈協同新機制,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投入“三農”領域。

“部分産險公司對接華安資本、長江期貨,成功推動生豬飼料、生豬目標價格、雞蛋、玉米、大豆目標價格‘保險+期貨’項目落地岳西、宿松、望江等縣,運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避險功能,為有關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注入保險新動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慶監管分局副局長倪朝暉説。

除了“農險+期貨”,在“農險+信貸”方面,我省引導保險機構和銀行機構深度合作,通過農業保險數據評級、保單質押等增信方式提高農戶信用等級,達到以險促貸、以貸促險的良性迴圈格局;在“農險+基金”方面,支援引導保險分支機構與當地政府部門聯動,結合本地特色農業産業實際發展需求,向總公司申請專項資金支援,參與我省新興産業母子基金以及綠色食品等農業産業發展。

數據顯示,2023年前10個月,農險經營機構已與16家銀行合作開發保單質押、農業擔保、活體貸等信貸産品37個,為1.42萬戶次農戶提供增信26.57億元;開展“農險+期貨”價格保險業務287筆,項目涵蓋生豬、玉米、雞蛋、飼料等品種,提供風險保障近20億元;通過險資直投支農項目、開展農業保險産業基金—振興保模式等方式,扶持種植養殖及涉農産業項目61個。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