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縣華麗變身新興縣城,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百強縣中游,産業結構加速升級……作為合肥東向對接江浙滬的“橋頭堡”,近年來,安徽省肥東縣緊緊抓住合肥深度融入長三角的機遇,奮力打造“新光大道”戰新産業集群,圍繞實現“雙千億”目標,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擦亮光伏“新名片”
加速構築以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光電、大健康大數據、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産業為主導的“新光大道”現代産業體系,為衝擊“雙千億”積澱強大勢能。
在晶科能源安徽肥東的超級工廠中,放眼望去全自動智慧流水線高速運轉,産業機器人沿著軌道,有條不紊地穿梭其中。
“晶科能源在全球有14個生産基地,其中肥東基地佈局了16GW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及16GW的組件項目,分四期建設。”安徽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16GW的電池片項目與8GW的組件項目均已建成滿産。
“一期8GW項目從開工到投産,實現‘四個月建成、四個月滿産’,用118天創造了行業最快速度和行業神話,這離不開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援和全方位的服務。”該負責人説,2022年,晶科能源肥東基地實現115億産值,成為肥東縣第一家“百億企業”,並帶動形成縣域500億規模光伏新能源産業集群。
同為國內光伏産業巨頭,協鑫整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180億元的超級光伏組件項目同樣選擇落戶肥東。
“肥東是長三角區域內要素比較齊全的地區,有資源要素如土地、就業、物流,經濟要素如資金、股權投資等。”合肥協鑫整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翔介紹説。
2022年,協鑫整合合肥大尺寸組件基地一期15GW産能全面達産,完成了182、210大尺寸組件産能的系統性升級。2023年底協鑫整合總體産能預計達到30GW,其中合肥基地産能預計達到23GW。
搶佔新能源賽道
位於合肥迴圈經濟示範園的國軒高科肥東動力電池材料基地項目,作為國軒高科新能源電池材料産業佈局中的關鍵一環,是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同時也是肥東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産業落下的“關鍵一子”。
項目在肥東計劃總投資約120億元,規劃佔地面積約2280畝,主要涵蓋汽車動力電池上游原材料加工製造,包括負極材料、電解液(含碳酸酯等原料)、電池外殼件、功能材料(NMP、膠水等)以及電池回收項目等。項目全部建成並達産後,可形成年産值超200億元。
國軒肥東基地充分利用園區較為成熟的化工産業鏈條和産業資源,專業從事汽車動力電池上游原材料産品的研發、生産和行銷,旨在建設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産基地,打造“全國新能源産業集聚區”新標桿,達産後將覆蓋新能源動力電池産業鏈上的關鍵材料與環節,並形成良性內部迴圈,為合肥新能源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中科全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充電樁裝配車間,數十名工人在排列整齊的充電箱前,將一個個小巧的元器件裝進箱裏,加緊組裝、調試。
中科全速專注于充電樁、儲能設備的研發製造,立志成為全球領先的光儲充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一期設有一座5A級現代化辦公大樓、四座現代化智慧製造中心;擁有交、直流專業生産線20余條,年均産能可達到75萬台。
公司董事長胡洪文介紹,目前,公司業務涵蓋交直流充電設備、儲能設備的研發、製造及獨立開發定制服務,同時具有光儲充智慧場站一體化規劃、設計及建站實力,結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進行合理的能量管理和有序調度,實現能效提升,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奮力實現“雙千億”目標
近年來,肥東精選産業賽道,構築以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光電、大健康大數據、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産業為代表的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新光大道”現代産業體系。
2020年以來,招商引資實際到位省外資金562。3億元,簽約落地億元以上項目257個、佔比88。9%,其中10億元項目38個、50億元以上項目10個,讓“新光大道”落地成鏈。2022年,全縣戰新産業産值增長156。6%、達25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0%。2023年以來,全縣戰新産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1-9月份,全縣58家企業共完成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360。1億元,同比增長91。8%,增速位居五縣(市)第二。
此外,肥東還組建了以海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為載體的生物醫藥平臺,引進康橋資本、海辰藥業等一批進口替代産品醫療項目,培育百億級生物醫藥産業板塊;支援海源機械、方源機電在工程機械車輛細分領域不斷進步,引進中國建材合肥高端裝備智造産業園、納思達印表機、矩陣數智新能源汽車等項目,打造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基地,以高品質産業支撐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
目前,肥東正圍繞項目洽談、簽約、落地、建設、投産、達産、增資擴産各環節,推動目標具體化、任務清單化、時限節點化,奮力實現2023年規上工業總産值、地區生産總值“雙千億”目標。
記者了解到,未來肥東縣將積極融入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圍繞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等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整合長三角創新資源,加強協同配合,努力構建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建設一批區域性、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