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溯史,探索溫州楠溪江中的隱居文化符號

時間:2020-08-24 10:19:40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胡雄健

胡雄健,理科男,曾有科研專著論文,近年發表過與文史鄉土收藏石頭人物有關的文章,追求以物溯史,以物證史。以下是他的文章《楠溪江隱居文化的符號》。

圖為雨中的琵琶井 葉衛周攝

終於如願見到永嘉西岸的琵琶井了。中國的琵琶井不少,如江寧、泗縣、鎮遠等地都有,但都是“飲者留其名”,只有琵琶之名,而無琵琶之形,唯獨楠溪江畔,存在名副其實的琵琶井——永嘉隱居文化的標誌,且已歷經600年的沉澱與沉寂。

永嘉的兩處琵琶井

第一次知道琵琶井,是去年應邀陪河南日報記者青青去永嘉埭頭古村的時候。埭頭臥龍崗有一口奇井,鵝卵石堆砌的井圈,平面上呈弧曲形,側面則呈楔形,有臺階從地面通往井口,井口上方還橫臥盤繞著一條虬龍般的樟樹根。因平面上很像樂器琵琶,故稱琵琶井。同行的高級嚮導高遠説,這是他在2003年主持打造埭頭古村時,參照西岸的琵琶井改建的。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記住了永嘉還有一處真正古老而原創的琵琶井。

圖為永嘉埭頭古村琵琶井

前不久,從永嘉葉衛周拍攝的令人驚艷的楠溪江照片中,見到一張西岸的琵琶井,遂又勾起對正宗的琵琶井的嚮往,並鼓動幾位朋友,冒著酷暑,一起去探西岸琵琶井。

圖為永嘉西岸琵琶井

西岸,屬岩頭鎮,楠溪江出鏡率最高的獅子岩,就是西岸村的。車到西岸,問了兩次路,終於沿著長長直直的石板卵卵道路,在村東頭的晚樂亭邊見到了心儀已久的琵琶井。

圖為琵琶井旁邊的苦櫧樹群

這裡是一處開闊的村級廣場,矗立著七棵枝幹奇古的苦櫧樹,其中靠近古井的樹齡都已超過500年,最老的是620歲,而且還從寬大的樹洞里長出一株樟樹,堪與江心嶼著名的樟抱榕相媲美。若樟抱榕是夫妻樹,則這棵櫧抱樟屬母子樹。苦櫧樹是常綠喬木,也是長壽樹,瑞安湖嶺黃金坳有一棵苦櫧樹,已壽高1200歲。如果説榕樹不出浙南,那麼苦櫧樹則不過江北。

圖為樹齡620年的苦櫧樹

先有井,再有樹。據此推算,西岸琵琶井的開鑿時期,應在明初朱元璋爺孫當皇帝的時候。琵琶井長約20米,形如琵琶,“琵琶”的頭部有臺階,沿著臺階,拾級而下,可以一直傾斜的走進“琵琶”的身子,到達井口,臺階多達20余級,舒緩延展。

圖為高高的井圈

井口距地面5.6米,約有兩層樓高。整個琵琶井,無論是地面的井圈,還是縱向的井墻,全部由就地取材的楠溪江鵝卵石砌築而成,古意盎然。臺階石,被踩磨的油光錚亮,與粗糙的井墻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琵琶井與《莊子》“鑿隧而入井”

曾將葉衛周的琵琶井照片發在群裏,結果杭州莊子研究專家徐不二一見之下,興奮莫名,覺得自己讀《莊子外篇•天地》時,一直不理解“子貢南遊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這段話中,“鑿隧而入井”的意思,為取井水而鑿隧道,這也太不可思議了,而歷代的註釋也都語焉不詳,故一直心存疑慮。一見永嘉琵琶井,不禁茅塞頓開,原來“鑿隧而入井”意為開通一條傾斜向下的坡道,到井口取水,並著文闡述之。

圖為“鑿隧而入井”的琵琶井

“闕地通路曰隧”,隧,本有通向地下墓室的坡道之意;井,也有“貴者之墓”的字義,如唐韓愈《記宜城驛》:“驛東北有井,傳是(楚)昭王井”。故莊子的“鑿隧而入井”本是成句,藉以描寫古人入琵琶井取水的情景。

莊子是2300年前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可見琵琶井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水井形制,屬於先秦的建築類型,是建築史上的復古遺跡。耕讀楠溪,詩書傳家。也許當年西岸村的始遷祖,本是飽學之士,因《莊子》“鑿隧而入井”之説,産生靈感,從而設計修築了這口世無可匹的琵琶古井。

琵琶井與古印度聖跡月亮井

群裏的非著名藝術評論家楊亙見到琵琶井的照片,接話説琵琶井與月亮井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用途和出發點不一樣。月亮井,並非遊戲術語,即魔獸爭霸遊戲中暗夜精靈族的一種建築單位,而是指印度的月亮井,一個與泰姬陵齊名的聖跡,位於拉賈斯坦邦,修建於西元九世紀,距今已有1200年。

圖為印度月亮井

印度月亮井是一種人造階梯井,也是印度最大最深的古井,形如一個倒置的金字塔,深達三十米,共築有十三層平臺,從上到下,層層收縮,直達井口。各級平臺之間,築有3500個狹窄而對稱的階梯,以便讓負責取水的婦女都能入井取水。建造月亮井的目的,是為了在沙漠地區保存雨水,讓人們活下去。雨季時,井水可以漫到上面的臺階,乾旱時,則可用水閘將水位抬升,減少取水的勞動強度。月亮井,是古印度的一項偉大創舉,保證了乾旱地區人們的飲水之需。

圖為1990年代的西岸琵琶井

永嘉琵琶井,與月亮井一樣,也屬於階梯井,但從功能上説,琵琶井除用以正常的取水之外,還可能是一個消防井,寬闊的階梯,可以讓多人同時取水或接力取水,提高取水效率。群裏的美女小李子還突發奇想,認為修築琵琶井的初衷,也許是為了解決牛羊的自行飲水問題。

琵琶井與通往龍宮的柳毅井

柳毅傳書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源自唐李朝威《柳毅傳》。日前,筆者在洞庭湖君山島見到了柳毅井。

圖為洞庭湖君山島上的柳毅井

有意思的是,修葺一新的柳毅井,形制類似永嘉琵琶井,井圈在平面上成長方形,也築有傾斜的通向井口的臺階。井邊原有唐桔一株,“洞庭之陰,有大桔樹焉,鄉人謂之‘社桔’。君當解去茲帶,束以他物。然後叩樹三發,當有應者”(《柳毅傳》),故明清方志稱之為桔井,“相傳為柳傳書之處(入龍宮之門)。井入口丈許,有片石作底,鑿數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測”。井入口丈許,即指從地面通往井口的階梯,也就是通向洞庭龍宮的通道。“顒望直窮尋桔樹,莫道遙隔洞庭波......留得舊時跡井在,井泉香冽出川阿”(明吳延舉)。

古人將柳毅井稱為桔井,也許還與桔槔有關。桔槔俗稱吊桿,是北方的一種原始汲水工具,利用杠桿原理,將深井中的水壓上來,“子獨不見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莊子外篇•天運》)。

琵琶井與“葫蘆腔”的桃花源

六朝以來,伴隨遇仙思想發展起來的風水觀,認為龍居洞庭,洞庭是水下聯通的樞紐,而有階梯的柳毅井正是凡人通往龍宮的唯一入口。同理,人們理想的卜居,也是尋找一處只有唯一齣入口的類似于葫蘆腔(如同可孕育生命的子宮)的山水空間。

與永嘉太守謝靈運同時代的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是這麼一個葫蘆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西岸琵琶井的總設計師,應該是熟諳這種風水觀的,願景就是遠離戰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圖為1990年代的西岸琵琶井

永嘉琵琶井,本名“蒲瓜井”(亦諧音為“婆瓜井”),因其平面形態像微微彎曲的蒲瓜。蒲瓜,北方叫瓠瓜或瓠子,二者同屬葫蘆科葫蘆屬蔓本植物的果實,其老熟乾燥果殼是農家必備的舀水容器,即瓜瓢,故琵琶井也稱“瓜瓢井”。顯然,西岸明初高士將村口的水井設計成蒲瓜形,與六朝以葫蘆腔為理想卜居的隱居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寓物寄情,並堅信“鑿隧而入井”是可以與水中龍王相溝通的,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將蒲瓜井、瓜瓢井改稱琵琶井,是旅遊部門的主意,並已廣為傳播。從旅遊和宣傳的角度講,“琵琶井”顯得比“蒲瓜井”文雅、洋氣而有網紅相,也容易為遊客所接受,更何況還有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在間接背書。 

圖為西岸景色

古代的永嘉楠溪江畔是人間的桃花源,避亂隱居的耕讀樂土,最後的“江南秘境”。自“永嘉南渡”、“晉室南渡”以來,歷代都有士族大家在此擇地安身,遂成中國耕讀文化的活化石。西岸琵琶井是永嘉古代隱居文化的標誌,雖然其隱含的文化內涵難為人道,史籍不載,這既是一種遺憾,又何嘗不是最成功的“隱居”。琵琶井有望溯源至先秦的建築形式和六朝的風水觀,中國無“井”能出其右。經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網路大咖@米爸爸N認真的檢索,得出一句結論,琵琶井是永嘉特色。(胡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