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呵,嘿呵……”從西鄉塘區壇洛鎮下楞村裏傳出的陣陣口號聲,打破了左江江面的平靜。隊員們吼出的洪亮口號和振奮人心的鼓聲不斷在江面回蕩,與清脆的哨聲匯成一股聲勢,一艘艘龍舟如同離弦的箭一般,劈波斬浪,你追我趕。
6月的下楞村,早已開始講述關於龍舟的百年佳話,村支書梁秀廷説,為了今年的龍舟賽,隊員們早早開始了訓練,“傍晚6點過後,幾乎沒有村民在地裏,大家都聚集到江邊或訓練,或吶喊。”
“的哥”丟不掉龍舟魂
傍晚時分,4輛的士緩緩駛入下楞村門,沿著村道一路前行,最後停在了兩棵榕樹下。“的哥龍舟隊”的故事便從眼前這條宛如玉帶的左江開始説起。
迎面走來的是“的哥龍舟隊”的隊長梁秀健,“你們來得正好,我們隊的訓練馬上開始了。”黝黑的皮膚、健壯的臂膀,眼前的梁秀健聊起龍舟,心中的自豪之情不勝言表。寬闊的江面上,幾艘龍舟你追我趕,賽得正歡。隊員們隨著鼓聲,奮力起槳、落槳,一艘艘龍舟飛速劃開江面,不一會工夫就相繼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盡頭……梁秀廷説,從農曆三月十五開始,這樣的場景每日在江上上演,日不間斷。
“我們這條龍舟,隊員清一色都是‘的哥’。”梁秀健説:“這些隊員平日在市區開計程車,每天下午3點多他們就統一從市區回到村裏,進行兩個小時的訓練,晚飯後再回到市裏繼續開計程車。”
下楞村距離南寧市區54公里,車程在一個半小時左右。每天,這些“的哥”要往返108公里進行龍舟訓練,至今已堅持了兩個月。“雖然現在每天開計程車,很少劃龍舟,但龍舟這兩個字在我們心裏仍然佔據著很重的分量。”在隊員們看來,即使每日耗費幾小時在趕路和訓練上,他們也甘之如飴。
梁秀作今年40歲,正值壯年,從小就開始摸龍舟,“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摸,當時覺得很興奮,後來成為一名合格的龍舟手,那是一種榮耀。”梁秀作坦言,身體仿佛有股勁,一想到龍舟就手癢。“的哥龍舟隊”也有著自己的目標:今年大家訓練得早,希望在比賽中拿到一個好成績。
“如今,留在村子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但大夥並沒有放棄對龍舟的堅持。”梁秀廷説,正因為如此,村裏的龍舟賽成為周圍鄉村村民的端午盛會。龍舟文化深深根植于這方土地,根植在村民們的血脈中,成為延續幾百年的傳統。
龍舟下水猶如猛龍過江
“瞧,中華巷的龍舟要下水了。”順著梁秀廷所指方向,30多個漢子正在拜祭龍頭龍尾,很快鞭炮聲響徹雲霄。漢子們一聲吆喝,合力抬起了船身,徑直往江邊走去。“龍舟下水前要擺祭祀用品,糖、餅乾一樣不能少,下水時船體不能碰岸。”梁秀廷解釋説,在下楞村民心中,龍舟是神聖的,庇祐著村裏。
梁秀健帶領“的哥”上了船,他站在船頭,有條不紊地指揮著,隨後擂起了大鼓,鼓聲時而密集、時而稀疏,他説:“那是暗號,讓隊員們知道什麼時候該使勁,什麼時候該收力。”梁秀健説,鼓手的作用是協調大家的力度與速度。
江面上的龍舟逐漸多了起來,下楞村各條巷子幾乎都組織了龍舟隊,有些甚至組織了三個隊。寬闊的江面上,微波盪漾,大家正在集訓。“預備——”鼓手一聲號令,龍船隊員統一含首向前,整齊劃一的槳與江面保持一定的角度。收到“出發”的指令,隊員們瞬間激情飽滿,拼命向訓練目標劃去,木槳與江面的親密接觸,泛起一層層白浪。不一會兒,起點與前行的龍舟尾部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緊接著,河的另一側,數條龍舟如箭離弦,伴隨著“咚咚”的鼓聲和岸上的加油聲,你追我趕,奮力向終點衝去……
“這是我們剛剛買回來的新龍舟,龍頭特別威武。”鼓手梁志堅邀請我們上龍舟進行體驗。坐在船頭,隊員們緩緩劃出了江面,起初是微風拂面,當滑至江中心,梁志堅發出了“出發”的密碼,龍舟便如離弦之箭,衝了出去,我們毫無防備打了個踉蹌,“像不像汽車加速時的推背感?”梁志堅打趣地説道。
梁志堅説,除了平日的訓練與默契之外,劃手們主要是聽鼓聲號令,鼓手通過雄渾的鼓點帶動整支龍舟前進。千里行船靠舵手,在長距離龍舟競速比賽中,龍舟船尾的艄公就如同一位舵手,掌控著整條龍舟的方向,重要性可見一斑。此外,舵手要熟悉和善於觀察湖面的水速和流向,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幫助本隊搶佔水流情況好的水道,有助於加快龍舟的衝行速度,因此,舵手並不是任意一位龍舟隊員就能勝任的。“我是父親訓練出來的舵手,但老實説我沒有他那麼有能耐,一切還得慢慢練習。”梁志堅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