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香火龍。 (記者 潘浩)
這支舞龍隊伍來自青秀區青龍江舞龍藝術團,隊員來自大部分長塘鎮楞仲坡。近日,記者來到這個傳承著300年龍“魂”,人人都會舞龍的村落。
舞動了300餘年的芭蕉龍
楞仲坡位於青秀區南部,是一個有1000多人的村落,山清水秀,周圍種滿了芭蕉樹,巨大的蕉葉在風中沙沙作響。
芭蕉是災荒時可充饑救命的南方特有植物,在當地植物中芭蕉葉子最大,樹榦筆直,霜打火燒心不死,寓意耿直專心的民族精神。周建孟給記者介紹説,“芭蕉香火龍”據傳是人們對龍在天旱時捨身變芭蕉救民之舉的感恩情結體現。相傳300年前,長塘鎮一帶大旱,在當地修煉的南海龍王太子巴龍化身芭蕉林,供缺糧的百姓摘蕉葉,剝蕉稈充饑度過災荒,不料反被玉帝責罰。長塘百姓得知後,集體以芭蕉葉為衣,起舞告天為巴龍請願。有一年正月十八,長塘鎮上空雷鳴電閃,接著傾盆大雨,長塘灣漂來許多芭蕉樹,其中有個木刻的笑佛栩栩如生,幾天都不被大水沖走,人們認為是巴龍顯靈,就把它立為土地神供奉,視為菩薩。之後,逢年過節特別是農曆正月十八,當地人就會用芭蕉葉扎龍插香,在田間地頭舞“芭蕉香火龍”紀念巴龍、祈福。
芭蕉龍沿襲300餘年,成為楞仲坡的重要傳統。
楞仲坡村民個個會舞龍
“我們坡無論大人小孩,個個都會舞龍,個個都有扎龍。”青龍江舞龍藝術團團長周建孟説。
長塘鎮楞仲村壯族芭蕉龍隊由楞仲坡農民組成,他們白天勞作,晚上排練到深夜。
楞仲坡芭蕉龍隊舞的是一公一母兩條龍,公龍肚子是紅色的,脊梁用枯黃的芭蕉葉扎制,綠中帶黃,看起來威風凜凜,母龍是純綠色的。周建孟向記者介紹説,楞仲坡的芭蕉香火龍是原生態的,不管是舞龍所用的龍身和引珠,還是隊員身上所穿的衣服,全是芭蕉葉做的,連鞋子都是現編的草鞋。“舞龍所用的所有道具和衣服都是我們隊員自己做。每表演一次,我們就做一次龍身和衣服。” 周建孟説。
芭蕉龍深受村民喜愛,李芬玲是從外地嫁到楞仲坡的,加入芭蕉龍隊已經4年了。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和幾個女孩子排練舞龍的動作。醒龍、龍翻身、龍戲珠、龍駕霧、龍降雨、謝龍、請龍歸潭……動作一氣呵成,十分精彩。
楞仲坡芭蕉香火龍隊舞出了名氣,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日都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與其他原生態民間民俗活動一起為親朋好友以及遠道而來的客人擺下一道民俗盛宴。
芭蕉龍後繼有人
楞仲坡村民一般10歲左右開始學習舞龍,有些甚至更早,男女都教習。楞仲坡還對芭蕉香火龍進行了改革創新,由原來的九節龍身改為七節龍身,使得舞龍隊員舞起來更輕便靈活。
“現在學習芭蕉龍的人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年輕化。”作為芭蕉香火龍的傳承人,能將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是周建孟最大的心願。記者了解到,目前長塘鎮將芭蕉龍表演、製作班開進校園,作為學生的課外興趣實踐課,進一步拓寬芭蕉龍傳承人的來源範圍。周建孟作為長塘鎮中心學校的編外老師,每週都去教學生舞芭蕉香火龍和製作芭蕉龍。上林、馬山、良慶等地不少村屯也邀請楞仲坡的芭蕉香火龍隊伍到當地去表演和教授。
2011年6月,楞仲坡芭蕉香火龍代表廣西參加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舞龍大賽,獲得金獎。同年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審組評估,正式授予青秀區“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稱號。
目前青秀區對楞仲坡芭蕉龍頭、龍身、龍尾、龍衣竹編、草編、芒編等相關民間製作工藝等相關産品進行了初步開發,並利用這一文化品牌,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弘揚原生態龍文化,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等相關産業,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等事業躍上新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