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關於促進我市國家非遺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議案》調查報告,市人大科教文衛委提出建議,應儘快制定出臺《南寧市促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南寧市地方戲曲發展專項基金等內容,確保促進地方戲曲傳承建設發展。
地方戲曲遇傳承難題
據了解,南寧現共有7個地方戲曲劇種,分別是南派粵劇、邕劇、絲弦戲、壯族採茶戲、師公戲、儺戲和壯歌劇。其中,南派粵劇、邕劇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絲弦戲、壯族採茶戲、師公戲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儺戲、壯歌劇是市級非遺項目。目前,南寧市地方戲曲多數處於自發傳承狀態,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保護意識淡薄、院團建設力度不夠、傳承者缺乏、軟硬體經費投入不足等方面。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地方戲曲在承載地方文化精髓、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為此,市人大科教文衛委提出建議,制定出臺《南寧市促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南寧市地方戲曲傳承發展促進會、設立南寧市地方戲曲發展專項基金等,儘快解決地方戲曲面臨的主要矛盾問題。
創新制度壯大傳承力量
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可以壯大保護傳承力量。在議案調查組走訪調研中發現,南寧市戲曲演員隊伍異常薄弱,如刀馬旦、老旦、武凈、末等行當人才都處於空白,其他主要行當均只有1到2人,絕大多數演員要身兼多個行當,無法形成戲曲專業性行當人才梯隊。
市人大科教文衛委建議,可借鑒金華、杭州等地區的先進做法,出台南寧市戲曲人才專項政策,實施戲曲院團藝術和技術崗位職務序列改革,建立藝銜制和技銜制以及相配套的薪酬體系。
建議恢復戲曲演齣劇場
目前,由於城市發展變遷,一些老百姓曾經熟悉的戲曲演出場所已經不復存在。雖然南寧市民族藝術基礎新劇場即將投入使用,但由於劇場位置較為偏遠,不利於群眾出行看戲。
市人大科教文衛委建議,可考慮在市中心城區建設1到2個戲曲演齣劇場,恢復人民劇場、人民戲院、南寧邕劇院等場所;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建成的民歌湖水上舞臺、南寧孔廟等場地,開展創作排演,策劃舉辦駐場戲曲惠民演出。
另外,還可以通過劇目徵集、選題、約稿等方式,面向全區、全國徵集舞臺戲曲劇本,挖掘和打造一批有本土特色文化的精品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