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師傅熟練地給顧客理髮
行走在南寧一些老城區街邊菜市,或許你沒有留意到,有這樣一群人和幾樣東西是形影不離的:幾把手推剪、剪刀和剃刀,一面鏡子,一張靠椅維繫著他們的生活,這群人被稱為“剃頭師傅”。經歷時代變遷後,剃頭師傅不再需要走街串巷做生意,他們有了固定場所,默默地佔據一隅。童叟無欺的便宜價格,讓他們的生意尚可堅持。但是,不同於其他行業,剃頭師傅這個職業面臨著無人接班的風險,一旦老師傅們停下手中的剃刀,這份職業將寫進博物館歷史。
街邊老手藝不比髮廊差
在邕寧區十字街有一個老菜市,這裡還保留著趕圩風俗。每到圩日,老菜市裏人頭攢動。菜市旁一條巷子裏有一個理髮區,這裡一塊遮陽布支出一塊躲蔭地,墻上挂著或方形或圓形的鏡子,鏡子前擺放一張靠椅。60歲出頭的剃頭師傅雷耀雲在悠閒地整理著自己的理髮包,等待下一位客人落座。雷師傅還不是這裡年紀最大的,他説,早幾年這裡剃頭師傅年齡最大是82歲。現在,年紀最大的是陸師傅,已經72歲。
已入行30年有餘的雷師傅,不同於一開始就走街串巷的其他剃頭師傅,他是上世紀80年代下崗後,經過再就業進入理髮行業。那時候,為當好剃頭師傅,他還選擇進夜校參加理髮師培訓。此後,才在邕寧老街邊開始了剃頭的生計。
對於這種街邊的生活,雷師傅樂在其中。他説,選擇去理髮店,即便簡單處理一下,估計不止五元八元錢吧,而且活兒還不見得好。
雷師傅的生意還行,最忙的時候,上午8時至下午5時能剃40個頭,遇到大熱天或者是下雨天,平均也能剃20個。相比髮廊服務,他們這裡的剃頭師傅號稱“從頭到臉包辦服務”,比如,剃完頭還可以刮鬍子或拔鬍子,修臉、修剪眉毛和鼻毛。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可都是師傅們的老手藝,很多中老年人最愛來這兒消遣。
老菜市一角的理髮區生意還不錯
服務週到吸引不少顧客
“剃頭。”只聽見一聲喊,雷師傅回頭一看,靠椅上已經坐著一位老顧客。他麻利地給客人圍上圍布,拿著一個水壺往客人頭上噴水,用剪刀開始工作。剪完碎髮,他用電動剃刀修理一些邊邊角角,然後又換一把手工剃刀刮。不一會兒,老顧客從頭部到臉部都乾乾淨淨,頭髮短了,鬍子刮了,臉上汗毛、鼻毛也都一起動刀“美容”了,顧客高興地掏出6元錢,接著去趕圩。
雷師傅説,不僅邕寧區有剃頭師傅,每個城區基本在一些老舊菜市周邊都有他們的身影。過去,剃頭師傅騎一輛爛自行車,戴一頂草帽,腰間別著幹活的工具包,每逢節假日或圩日就會在村裏找一棵大樹,挂好鏡子,擺上一張板凳,等著村裏男女老少來剪頭髮。
現在,他們的身份變了,很少去走村趕圩地剃頭,而是固定在一個區域裏,城區政府給他們劃分一個便民理髮區。來這裡的市民還是很多,老中青都有。為了保持剃頭區域裏的衛生,他們每個師傅都會負責打掃落在地面的頭髮。不管多忙,雷師傅都會盡可能剃完一個頭,就清理殘留在剃刀裏的碎髮等,保持工具清潔。
跟隨雷師傅多年的理髮工具
理髮完畢後,雷師傅又拿剃刀幫顧客刮鬍子
老行當面臨後繼無人
利落的手法,簡單家什兒,一群追隨他們多年的老顧客,一個隨心情看天氣的小生意,就因為其童叟無欺的便宜價格,讓這些街邊剃頭師傅尚可堅持。
在上世紀70年代,剃頭師傅每人每次收費僅3角錢,到80至90年代漲到1元至1.5元,這兩年才開始變成6元。因為價錢公道,又有市場需求,儘管是小生意,剃頭師傅每個月都會有2000元左右收入,過年期間個別有4000元的收入。
從業60多年的陸師傅説,現在的剃頭師傅平均年齡都是60歲。不少人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輩以剃頭為生計。他們大多數是從學徒做起,從拿刮刀,到用剪子,基本功一樣一樣地練。一個合格的剃頭師傅至少要3年才出師。
但是這行業現在再沒有師傅帶徒弟一説。雷師傅説,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退休後不會選擇擺攤消遣,年輕人也沒毅力這樣練剃頭手藝,況且在街邊擺攤始終“風餐露宿”。而他們這批老手藝人也有一天終究會放下剪刀。自然而然,他們這門老手藝就沒有了繼承者,若干年後這門手藝就跟著進博物館裏當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