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緊箍咒”
挺起綠色脊梁
“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藍天”等理念已成為幹部群眾共識。在狠抓生態建設的同時,該市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十二五”期間,該市進一步化解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産能過剩行業擴張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截至目前,賓陽縣製革産業已經整體退出,全市淘汰廢紙造紙企業42家、98條生産線、142台套生産設備,淘汰市區大型紙漿造紙企業4家,合計制漿産能30萬噸。此外,通過財政資金補貼等形式,促使20多家澱粉企業退出。
與此同時,環保部門對重點行業嚴格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在制糖行業,順利完成了制糖行業廢水排放提標,廢水化學需氧量排放標準由原來的100mg/l提高至60mg/l;在造紙行業,則全面推行“貫標”措施,大幅降低水污染物排放;在澱粉酒精行業,實施清潔生産審計,通過改變生産工藝、提高污水處理設施效率,實現重污染行業污染的可控。
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是環保的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間,該市制定了《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和舉措,依法嚴查環境違法行為。據統計,該市共開展環境專項執法行動100余項,檢查企業項目2.5萬多家(次),查處環境違法企業950家(次),掛牌督辦46起,立案查處1776件。
“隨著環境監管執法趨嚴、趨實,環保守法的新常態正在逐步形成,全市各級各部門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排污企業的守法意識、公眾的監督意識都有大幅提升。”市環保局局長韋好鵬告訴記者。
打好“民生牌”
擦亮綠城名片
優化人居環境,提高群眾幸福指數,是南寧市環保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以民生為重,市環保部門積極拓寬信訪舉報渠道,認真做好環境信訪投訴處理工作,切實解決建築工地噪音擾民、餐飲企業油煙污染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5年間,市環保局處理環境信訪7.7萬多件,是“十一五”的兩倍多。2015年3月開通的“12369”環保微信公眾號,目前已接到2000多條舉報資訊,切實營造出全社會關心、支援和參與環保的濃厚氛圍。
為補齊農村環境保護這塊短板,5年來,南寧市環保部門積極組織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2011-2014年,該市8個縣(區)共獲得農整示範項目資金2.69億元,項目覆蓋38個鄉鎮212個行政村,建設273套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水管網、258座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受益人數達90多萬。截至目前,該市已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4個、生態村1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11個、生態村146個,市級生態村482個,全市範圍內涌現出了一大批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先進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