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創新産業壯大助推器
——廣西體育産業發展探索錄之三
體育産業是朝陽産業,需要探索前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唯有創新。如何讓創新成為體育産業從孵化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引擎,我們從廣西體育産業創新的軌跡探尋答案。
創新拉長體育産業鏈
誰擁有創新驅動的強大引擎,誰就能把握先機贏得主動。
早在2008年,柳州市政府就不再“包辦”體育賽事,通過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把賽事運營權交給專業公司,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實踐證明,這一創新大獲成功,各方共贏。據柳州市體育局局長何貴文介紹,6年間該市共籌措政府補貼經費2.4億多元、企業贊助和社會捐贈資金達1.2億元,除了辦好如中美滑水明星對抗賽、水上摩托世界錦標賽、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大獎賽等三項賽事外,還成功地舉辦了柳州國際內河帆船邀請賽、中國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等40多項國內外重大比賽。如果政府“包辦”,僅水上三項賽事的經費就遠不止2.4億元。如今“水上狂歡節”,已經成為柳州一張耀眼的名片。
投資兩億多元的李寧體育園,通過創新投資、運營模式,摸索出一套大型體育場館建設、運作的成功經驗。如今,這一模式紛紛被複製:河南南陽市“李寧體育園”已投入使用,揚州廣陵新城“李寧體育園”正在建設,浙江寧波(李寧)體育園也已經動工。
投資約1億元的南國弈園,由華藍集團自行投資、建設和運營。他們通過投資模式、賽制的創新,把圍棋這一“小眾”賽事大眾化,又以圍棋賽事為紐帶,擴大延伸産業鏈。
領先一步的創新模式,讓體育産業迅速發展,其産業鏈又不斷延伸。“水上狂歡節成功舉辦,大大提高了柳州的知名度,一批重大體育産業高端項目相繼落戶柳州。隨著這些重大項目的實施運營,集‘培訓、訓練、比賽、健身、休閒、會展、旅遊’于一體的體育産業鏈越拉越長,從根本上帶動柳州市體育産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何貴文説。
柳州“水上狂歡節”、李寧體育園、南國弈園、萬村農民籃球賽、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一批帶有地方特色品牌賽事的創新發展,有力推動了廣西體育産業的發展。
滯後産業發展需創新
資料顯示,2013年美國體育産業産值約佔當年GDP比重的5%,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佔比也超過1%。而我國體育産業産值對GDP的貢獻0.5%左右。
廣西體育産業的數據一直沒有分開統計,量、質如何無法考證,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比,滯後是不爭的事實。
規模太小,結構失調。在國外,體育産業最核心的資源一是競賽業,二是健身業。目前廣西體育製造業、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業幾乎空白,群眾體育大多靠財政投入。
觀念陳舊,包袱沉重。體育公共設施建設運營模式便是一例。場館建設是各級政府的政績工程,投資巨大。長期以來,一直沿用政府投資、經營、維護等模式,包袱沉重,浪費嚴重。投資數十億元的廣西體育中心建成4年,只舉辦了幾場比賽,與一河之隔的李寧體育園“周周有賽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記者在橫縣採訪中發現,該縣的體育館四週雜草叢生,處於閒置狀態。對此,一位資深體育官員説,這是共性問題,是“千古難題”。大型場館的使用成本也是很大的問題。據平果縣一位業內人士介紹,使用該縣體育館,僅電費每小時就高達1000元,這是一般消費者難以承受的。因此,場館越大,利用率越低,最終歸“小眾”消費。
此外,體制不順、人才短缺也是制約體育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體育部門是“事業編”,想要的人要不來,想留的人留不住,從事體育産業研究的人才更是空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廣西體育産業發展滯後狀態,走擴大體育製造業規模的老路不行,與發達地區拼投資、搞“高大上”項目更不行,要實現“彎道超車”,惟有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