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農業展的市民大多滿載而歸。
補償型
以前買不起,現在加倍買
案例:
一名中年女士擠在大型生鮮冷櫃前,一邊保護一大袋土雞蛋,一邊從冷櫃裏挑揀速凍鮮肉:豬裏脊、豬後腿、沙骨……一結賬,300多元。
這些東西很常見,平時在菜市或超市不能買嗎?面對記者的提問,這名女士一愣:“平時買肉也很方便,但一次性買一大堆回家,把冰箱放得滿滿的,一兩個星期不用再買肉了,才覺得心裏很踏實。”
分析:
在李祖樞看來,這是典型的“補償性心理”。過去生活條件不好,物資匱乏,許多中老年人都有囤貨的習慣;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手裏不缺錢,也不用囤貨,但拎著沉甸甸的購物袋,讓他們有“過去被虧待,如今得補償”的滿足感。
“有時候,消費者根本覺察不到自己的補償性心理。”劉建雲説,中老年人主要是對過去艱苦生活的補償,而對年輕人來説,補償是一種修復負面情緒的方式。例如:連續加班後大吃一頓,與男友吵架後買衣服發泄等。
安全感型
買個保值和健康
案例:
19日,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展廳,覃先生把一串紅木手串、一串沉香木手串小心地揣進包裏,繼續物色紅木擺件。在農業展展廳,一名老年女士買了兩大盒螺旋藻膠囊,足夠她和老伴服用半年。
覃先生説:“我從來不戴紅木飾品,但聽説能保值,就買了。”那名老年女士説:“平時要我花錢買400多元一盒的螺旋藻膠囊,肯定捨不得,今天不知怎麼就買了。保健品嘛,買了也不虧。”
分析:
李祖樞把這類購買行為歸為“安全感心理”,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具有保值性和保健性,如名貴補藥、珠寶玉石、金銀首飾等,借此獲得財産保值、身體健康的安全感。
劉建雲也認同這個看法:“消費者的需求很複雜,安全感是一種重要需求。”比如購買食品,不少人認為“貴的更安全”;名牌手錶、名牌首飾賣得好,因為被認為具有收藏、保值功能。此外,消費者渴望通過擁有貴重物品來獲得旁人對自己的尊重。他認為,女性熱衷於購買昂貴護膚品,東博會紅木類展品供不應求,都是“安全感心理”的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