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飛揚法治同行
——興寧區法院民一庭創建“全國青年文明號”側記
青春一去不復返,如何度過才能無怨無悔?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把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司法事業,把無悔的青春交給了法治夢想。他們就是“全國青年文明號”獲得者——南寧市興寧區法院民一庭的法官。
朝氣蓬勃的職業氛圍
“法官的工作節奏幾乎可以複製。”三十齣頭、法學碩士畢業的民一庭副庭長劉孫麗這樣概括自己的工作狀態。身為辦案骨幹,她每年承擔著化解200多件民事糾紛的辦案任務。她辦案臺賬記錄的每天工作內容幾乎如出一轍:上午通常閱卷、開庭、調解、接待當事人,下午通常外出調查、寫判決、接待當事人。工作節奏看上去重復而緊張,可劉孫麗卻不覺得乏味,反而兢兢業業、樂在其中,正是這份敬業精神,讓她在不久前獲得了“廣西青年文明號”二十年成就獎。
與劉孫麗一樣,民一庭法官們對審判工作充滿了熱情。庭內10名法官平均年齡僅30歲,每人平均每年辦案超過200件,撐起了全院審判工作的半壁江山。
“雖然緊張的節奏會讓人疲憊,但能與志趣相投、年紀相倣的法律同仁一起共事也挺快樂的。”法學碩士、副庭長農慧蘭這樣認為。正是這種職業歸屬感,讓該庭近年培養出了一批愛崗敬業的先進典型。年輕庭長陳玉萍被評為“全國模範法官”,庭集體多次受到自治區高院、自治區政法委表彰,先後立功受獎3次,榮獲“全區法院先進集體”稱號,有3人次在全區法院優秀庭審和裁判文書業務競賽中獲獎,3位法官撰寫的學術論文在全國獲獎。
敢為人先的改革氣度
作為擁有最多年輕法官的部門,民一庭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本院司法改革重任。自2013年興寧區法院作為自治區審判長負責制試點單位推行審判團隊模式以來,民一庭以逢山開路的勇氣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向改革交出了滿意答卷。庭內3個審判團隊日臻成熟,成員分工合理明確,團隊協作模式顯現出巨大優勢。改革至今,該庭辦結民事糾紛案3059件,結案率逐年攀升。
“審判長負責制改革核心是審判團隊建設,團隊效率應體現在協作與配合中。”興寧區法院院長韋穆這樣認為。審判長負責制改革打破了原有工作格局,案件分配、人員調度、文書籤發和業務監管等全部更新,審判長簽發文書要對案件負責,其他法官、書記員和輔助人員面臨新角色定位,需要適應新工作流程……面對一系列問題和壓力,民一庭法官們沒有畏首畏尾,反而更加默契配合:法官更注重完善裁判思維,書記員更注重文書校對,輔助人員更主動地承擔瑣碎工作……團隊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都為集體工作盡職盡責。3個審判團隊僅今年上半年就結案707件,審判績效指標一片向好。
關愛社會的青春奉獻
近年來,法治教育課、“一對一幫扶”、送法進社區等便民活動頻頻在民一庭開展。
“我希望利用崗位優勢,幫助孩子們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小吳是民一庭最年輕的法官,剛走上審判崗位的他受邀到南寧市十三中為學生講授法治教育課。小吳課前精心製作了PPT和法治宣傳冊,方便孩子們課後鞏固法律知識。每年7月暑假前,民一庭總會指派法官到轄區中小學開辦法治教育課,教育孩子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迄今庭裏每位法官都有過這樣的講課經歷。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困難老人韋金萍以一首《感恩的心》向民一庭法官表達心中謝意。這是民一庭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中的一幕。興寧轄區內有些體弱多病、收入困難的“空巢”老人,民一庭把他們列為幫扶對象,每逢節假日前後總要前往慰問,除為老人送上慰問物品外,還自發為老人捐款救急,這種習慣已經延續了好幾年。
“每次‘送法進社區’總有很多居民來諮詢法律問題,我得提前準備。”民一庭農法官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望州南社區法治宣傳活動現場。近年來,農法官已經參加了40多次類似的普法活動,這是民一庭長期以來傳遞司法正能量的重要內容。每次送法進小區,民一庭法官都會向居民提供關於合同、舉證、徵地拆遷、法律援助等諮詢服務。
除了辦案,民一庭的年輕法官把時間投入到了類似的活動中,通過一次次善舉收穫群眾的微笑,通過默默奉獻積澱青春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