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15”晚會將於9月17日、18日、19日在南寧人民會堂連演三場。晚會以“情牽絲路·大地飛歌”為主題,分為上篇《雲上歌圩》、中篇《天下民歌》、下篇《絲路歌匯》和尾聲《大地飛歌》四個篇章,打造“情動天下的盛大歌圩、樂動天下的民族歌海、浪漫多彩的海上絲路”三大情景。近日,總導演李紫君、副總導演李凱、音樂總監竇鵬及音樂製作人秦萬民、洛一接受記者的採訪,詳解劇場版晚會的創意和亮點。
突破傳統,打造震撼舞美
“大地飛歌·2015”首次創新實現由室外大型廣場演出模式轉換到劇場演出模式。創作空間的不同,對主創來説是一種挑戰,他們認為劇場版同樣會帶給觀眾撼動人心的視聽盛宴。
李凱表示:“在外場做的是廣場文化,它需要大而全的包裝手段,包括煙火等一系列的輔助手段,這一次放室內,也許可以讓大地飛歌回到舞臺藝術的本體,最後的效果會非常精緻。”李紫君進一步解釋道:“舞臺的佈局會打破原有框架式舞臺結構,營造開放式的表演空間,採用環形LED顯示屏,引進畫中畫的全新表演概念,將山水、梯田美景搬入劇場,效果一定會像凱導説的那樣精緻。”
手繪彩圖,詮釋“一帶一路”
晚會以“情牽絲路·大地飛歌”為主題
,採取情景音畫的方式講述“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民歌故事,通過千年絲路上廣西民歌、中國民歌、世界民歌的激情唱響,反映新絲路的開放、融合、創新、交流,展現當代中國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夢想。
為了詮釋這一主題,李紫君表示,晚會特地設置了一個創意點,運用手繪彩圖的行為作為貫穿整場晚會的情感線索,當晚會結束時將在觀眾面前呈現由各國藝術家共同描繪的“一帶一路”的美麗畫卷。李凱解釋道:“手繪彩圖是一種行為藝術。屆時將表現廣西人民繪製山水,中國人民繪製我們的太陽和大海,世界人民來繪製我們的友好,這樣的行為藝術在每一場、每一篇、每一章都會出現。演出過程中這種表現形式會不斷加深、不斷完善,就像揭開一個秘密一樣,演出的最後一刻觀眾才會發現這是用藝術化的形式來展現‘一帶一路’。”
全民狂歡,強化互動式體驗
“大地飛歌·2015”將打造“體驗式民歌晚會”,通過舞臺表演區的延伸、前廳體驗區的設置,化大眾被動觀演為更多元的互動參與,在“迎客”和“送客”環節做足文章,讓觀眾從步入會堂的一瞬間就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在結束時留下依依不捨的腳步。
李紫君向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觀眾入場後會聽到音樂,聽到有人唱歌,唱的是原生態的歌,觀眾會好奇這個聲音從哪來?當看到三三兩兩的演員在那唱歌,觀眾就會漸漸融入民歌情境,會跟演員照相或者停下來仔細聽演員唱歌。同時,我們還設置了繡繡球的展臺,觀眾可以欣賞到演員繡繡球,也可以自己動手試試。當觀眾完全進入劇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時光人在大銅鼓上行走,暗示著時光在流逝,離‘大地飛歌’晚會開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這會令觀眾更有期待感。此外,劇場裏還設置有一些行為演員在舞臺上或舞台下與個別觀眾做互相交流的環節。”這樣獨特的欣賞和體驗感受得益於表演區的獨特佈置,李紫君解釋道:表演區不僅僅局限在舞臺上,在觀眾入場的地方就會佈置表演。
李凱則表示,“大地飛歌·2015”是一個可以觸摸的晚會,強化了體驗式觀演關係,豐富互動環節,以歌圩的形式開始,以歌圩的形式結束,真正回歸民間民歌盛會。
混搭演繹,經典民歌賦新意
對於民歌的全新演繹,竇鵬、洛一、秦萬民三位音樂製作人表示,應該打破民歌概念的壁壘,從一個更寬厚的視角去看待民歌,因此在“大地飛歌·2015”中,他們將把民歌概念的邊界打開、擴展,把新鮮的東西呈現給大家。
對於現代民歌的內涵,竇鵬是這樣理解的:“每個民族都有成百上千首優秀的民歌,但是真正能流傳到全國、全世界的數量並不多,比如中國的《茉莉花》,它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根。”基於此,民歌是音樂人進行音樂創作時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我對於民歌有一種敬仰,將發展民歌作為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同時竇鵬也始終堅持音樂最初的宗旨,“就是讓大家感動、走心,甚至是你坐在那你坐不住,你可能真的跳起來,就是要有那麼一個氛圍。我們希望用音樂來表達這些,創作中結合民歌的原始狀態和初衷,然後融入最時尚、最現代的節奏,使年輕人和稍微年長的一些人會有觸動。”
從音樂製作的技術層面上講,晚會採用跨界、混搭的一些手法,做到一個出乎意料但又好像是情理之中的效果。秦萬民説:“現在有很多民歌已經被大家翻唱很多遍,比如《小河淌水》,我聽到的版本就有十來個。那麼,我們做民歌應該怎麼突破?我們就想到,雲南民歌可以和壯族民歌混搭,通過這類嘗試能做出與眾不同的東西。總之,在技術層面上我們會傾盡所能,強調時尚元素和可聽性。”
晚會在選曲方面,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又有東南亞的、世界的民歌,還有廣西本土的、好聽的卻又不一定聽到的民歌。洛一表示:“本土的民歌會選擇一些有情感的,在音樂性方面有些相同元素的歌曲,做一些處理讓他們能夠有一些交相輝映的感覺,這樣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