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南寧的小學校籃球隊
延伸閱讀
“這班學堂仔”曾不受待見
共和路小學的前世今生
從1950年再往前追溯南寧的教育歷史,有一所不得不提的學校——共和路小學,它的發展,或許是南寧小學發展的縮影。據現有史料記載,南寧的小學教育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宣統三年(1911)初具規模,城鄉興辦了9所小學堂。
當時的模範兩等宮小學堂(今共和路小學),是于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間舉行開學典禮,從此推行新學之始,莘莘學子,濟濟一堂,左江道、紀堪謹及地方知名紳音亦均受邀請蒞臨。
學堂自開學以後,所教課程有經學(國文)、修身、歷史、地理、格致(博學)、算術、手工、音樂、體操等。此外有作文、習字等,已經很接近現在的教學內容。在考試製度上,如上午上國文、博學、歷史課程,當日下午面試或筆試,高分者升入高等甲班,低分則分入乙班。這頗有現代教育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有一項特殊的罪名,稱為“侮辱學堂學生罪”,專門用來保護這些接受新學教育的學生,足以見得當時教育發展之盛。
那時候,學生午、晚放學回家,由堂長與教師押隊步行數街分別回家。在當時封建思想尚存的路人眼中,仍稱新學生為“這班學堂仔”,當時看來頗有侮辱意味,而當時的學生也常受到社會上的頑童欺負。地方官府及教育負責人,特別重視這一現象,於是對所有已經入學堂的學生,發放統一校服、書紙、筆墨,並加以安全保護,頒布法規,明確“對有意侵侮學堂學生者以犯罪論”。
待到南寧模範兩等官小學堂之名大噪,而新學生被視為天之驕子,學堂聲譽日盛;加之辛亥革命前夕,很多家長願意把孩子送來接受新學教育。到了第二學年,學校發展到了13個班,學生約700人。
隨著辛亥革命爆發,國民政府對當時全國的學制進行了改革,南寧模範兩等官小學堂改名為“南寧模範高初等學校”,後來又改為“南寧模範高級小學”。初級小學部分,後來作為分校被拆分出來,單獨成一個學校,即後來的南寧第五初級國民小學。
小學的學制分高級和初級,初級四年畢業,高級兩年畢業。解放以後,南寧高初級小學增加了不少,多按設立所在地域命名,南寧模範學校之名因此不復存在。最終南寧第五初級國民小學變為了現在的共和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