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共和路騎樓。
探秘南寧建築中的中式元素3
騎樓,對於生活在兩廣地區的人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近代以來,騎樓在嶺南興起,並逐漸成為福建、海南和兩廣地區主要的商用建築結構,遍地開花,一度成為商業繁榮的代表。陌生的是,過去的幾十年,由於人們對騎樓建築保護得不夠,很多騎樓已毀壞或者不存在,令人惋惜不已。
據南寧市的檔案記載,騎樓20世紀初開始傳入南寧,並逐漸興盛。在南寧騎樓最興盛的時期,騎樓的建築風格和方式豐富多彩。有的騎樓採用多重瓦檐,使用青色琉璃筒瓦,四角翹起;有的騎樓是木結構,四角立木柱,一通到頂,四面通透,外加清水墻蓋小青瓦,顯示出中國傳統建築的古樸來。除了解放路,中山路、興寧路步行街,都是南寧騎樓的典型代表。
雖然,不少騎樓在歷史風霜下逐漸毀壞或消失。但隨著近年來,南寧市加大了騎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不少新式建築也採用了騎樓的風貌,人們似乎又找回了些許歷史的記憶。
在解放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黃老伯,每天從沿街的騎樓下走過,見證了騎樓的繁華與落寞,心裏不免感到隱隱的憂傷:“以前這裡的騎樓是南寧市最漂亮的,但很多都被毀壞了。”眼前的騎樓群安靜地佇立在夕陽中,人們在騎樓下穿梭往來。其中不少看起來已經年久失修,白色的外墻顯得有些斑駁,似乎歷經滄桑;有的騎樓則是近年來翻修的,雖然光彩熠熠,但卻與老街有些格格不入。
近年來,隨著人們保護傳統建築和文化的意識增強,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在為挽救老騎樓而努力;甚至在一些新建築中,設計師也有意加入了騎樓元素,使老騎樓煥發出新生機。
2013年,一條騎樓造型的觀景走廊在邕江邊新建,這是邕江綜合整治示範段一個重要項目。倣建的風情騎樓從邕江北岸桃源橋到淩鐵橋段,總長約1.02公里,結合原狀建築物的立面,增加女兒墻、屋檐、屋頂坡面、窗套等方面的處理,運用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築元素、符號。如今,這裡已是市民熟知的休閒娛樂場所。家住解放路的黃老伯也常常來這裡散步、駐留,每每從風情騎樓下走過,都讓他感到恍如隔世。
近來新投入使用的南寧東站,也讓黃老伯看到了騎樓的影子,從外觀看,南寧東站的基座採用廊橋造型,與上部柱廊相呼應,這都體現了騎樓的特點。不過,在黃老伯看來,他不僅希望人們熱衷於倣造騎樓的外形建房子,也能從建築中體會騎樓文化中鄰里互助、和睦友愛的精神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