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博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精品展將於10日正式與大家見面
300件文物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波斯孔雀綠釉陶瓶
俑座陶燈
工作人員精心布展
從古至今,人類對廣闊神秘的海洋總是充滿著求知的慾望和探索的勇氣。當船帆揚起,航海足跡逐漸擴展,一條連接著東西方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也由此形成。1月10日,堪稱中國文博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九省(區、市)聯展”將在廣西博物館與觀眾見面。
耗時三年跨七省區尋珍寶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隋唐時期,繁榮于宋元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古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東亞、東南亞、印度洋以及非洲各國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的重要航路。
早在2010年,中國博物館協會便成立了“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委會,決定由福建博物館組織力量編寫“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大綱文本並開始展覽設計工作。從2011年3月開始,一次耗時近3年的“尋寶”歷程在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廣西和海南七省區近50家博物館展開,最終從數十萬件文物中精挑細選了近300件文物。
2013年10月18日,“絲路帆遠”聯展率先在福建博物館展出。此後江西、上海兩地博物館精品文物也加入其中。2014年5月18日,該展覽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12月,“絲路帆遠”文物圖片展覽還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進行展出。航行了一年多之後,這艘裝載著千年曆史的大船終於停靠廣西。此次展覽也是繼福建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之後的第四站。
該展覽將以時間為序,共分為“海路千年 世界影響”“港埠漸隆 貨通萬國”“碧海雲帆文化傳播”“風雲激變絲路復興”四個部分。展品包括絲綢、陶器、瓷器、銅器、印章、香料、錢幣等門類,全面展示了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繁榮和轉型的過程。
精品文物見證中西交流
昨日上午,記者得以提前進入展廳,此時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忙著布展。由於展品數量多達約300件,自1月3日陸續從各個博物館運抵廣西博物館,直到7日才點交完成。“這次的展品每件都是精品,有些還是鎮館之寶。” 陳列一部主任朱聖林毫不吝嗇誇讚之詞。
比如一枚來自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廣陵王璽”金印,這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廣陵王劉荊的佩印。1784年,日本福岡志賀島也曾發現一枚方形金印,刻有篆文“漢委奴國王”。兩枚金印在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體上均如出一轍,且前後只相差一年。該璽的發現也成為中日兩國交往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
“廣陵王璽”金印只是本次展覽集結的眾多“鎮館之寶”中的一件。朱聖林介紹説,此次展覽可謂“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展品的集合,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其中不乏來自廣西的精品。廣西博物館收藏的東漢胡人俑座陶燈,人物造型深目鼻高,尖下巴,絡腮鬍。據專家研究,西漢時期,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在我國廣西合浦、貴港等地內河航線沿岸曾經出現過不少西亞胡人。此外還有2010年貴港市出土的東漢附鼓俑紅陶船,船內分前、中、後三艙,前、中艙篷頂為拱形,後艙狹窄且高,船頭有鼓、係纜樁及擋板,鼓面飾太陽紋。從船體結構看,這是一艘大型的內河船。
據悉,此次展覽展期從1月10日至3月20日。為了配合展覽,廣西博物館還將於1月10日10:00—11:30在三樓大會議室舉行由福建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陳邵龍主講的《建茶、建盞與海上絲綢之路》,以加深觀眾對“海上絲綢之路”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