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地處廣西大石山區的馬山縣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成功治理了石漠化,使原來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2007年馬山縣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13年森林覆蓋率達62.6%。近年來,馬山縣因地制宜,依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顯著的扶貧攻堅成果,加快旅遊産業發展,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升級版,把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有機結合起來,走上了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依託生態資源優勢
找準扶貧發展之路
馬山縣氣候宜人,山川秀美,風景如畫,旅遊資源類型齊全,等級品位高,有被譽為喀斯特地貌“香格里拉”“陸路上的漓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的環弄拉生態旅遊區、“世界十大溶洞之一”的金倫洞、“廣西八大美景”之一的紅水河自然風光以及美麗神奇的永州地下暗河、金釵石林城堡等,發展生態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馬山是典型的大石山區縣,發展傳統一二産業效率低、排放高,容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同時,馬山也是國家新時期扶貧開發重點縣,多年來卓有成效的扶貧攻堅工作,使馬山縣的生産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此,馬山縣從實際出發,積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以旅遊扶貧作為主導性産業,加快實現脫貧致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馬山金倫洞、紅水河、弄拉、靈陽寺、金釵石林等景區景點相繼開發建設,帶動了鄉村旅遊及農家樂的興起,生態旅遊與扶貧開發形成良性互動局面,旅遊業取得長足的進步,有效促進了第三産業發展。2011年以來,馬山縣大力扶持新景、龍泉、小都百、三潮水等農家樂旅遊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協和楊圩風電場、西山莊園、水錦·順莊、金倫旅遊度假村等一批集觀光農業、生態養生、休閒度假和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旅遊項目,並以環弄拉生態旅遊區建設為重點,輻射帶動5260戶農戶發展,農民年每人平均增收300多元,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助推旅遊産業發展
多年來,馬山在全縣範圍積極推廣石漠化成功治理的“弄拉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區生態環境。特別是環弄拉生態旅遊區,自然風光迷人,生態資源優越,森林覆蓋率達到79.6%,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比一般城市高出20倍左右,百歲及以上老人有35人,佔馬山縣百歲老人總數42.17%,佔區域總人口數十萬分之17.9,超過了世界長壽之鄉的標準。
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馬山縣還出臺了有關政策,進一步優化馬山區域發展佈局,逐步把工廠、企業遷移進入蘇博工業園區,同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淘汰落後産能,進一步加快産業結構調整。今年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弄拉生態旅遊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控制的通知》,對環弄拉生態旅遊區範圍的採礦、建墳、速生桉樹種植、林木採伐等行為提出了具體控制要求。
馬山縣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極大促進了旅遊業的持續發展。2010年以來,馬山縣旅遊接待總人數和旅遊總收入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逐年遞增。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縣國內遊客接待總人數135.3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2%和14.3%。今年,馬山縣預計接待國內遊客151萬人(次),同比增長12%;國內旅遊收入9.7億元,同比增長15%;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産業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做好旅遊發展文章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升級版
馬山縣旅遊資源豐富,但景點景區分散,行銷運作水準不高,旅遊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鄉村生態農副産品有特色但規模不大。這些問題制約著馬山旅遊的發展。
為打破這一發展瓶頸,馬山縣在2013年提出和實施環弄拉生態旅遊區開發建設的基礎上,今年結合被規劃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當地石漠化治理形成典範等實際情況,決定重點打造大弄拉石漠化國家公園,著力用幾年時間打造國內獨具特色的石漠化品牌景觀及環弄拉生態旅遊品牌,加快全縣旅遊業跨越發展。
為做好旅遊發展文章,馬山還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文化旅遊美食節盛會,整合自然生態、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等旅遊資源,充分發揮節會品牌優勢,提升馬山的知名度、形象度和對外開放度,使馬山旅遊從縣城和景區景點延伸到生態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的最邊緣、最貧困的鄉村。
即將舉辦的馬山第八屆文化旅遊美食節,將繼續以吸引更多遊客到馬山旅遊觀光為目的,突出打造環弄拉生態旅遊品牌,進一步促進廣西一站式時尚生活基地的建立。
“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著力把青山綠水打造成為金山銀山,加快實現助農增收目標乃至全縣經濟發展目標,這就是馬山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升級版。”馬山縣委書記李兵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