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畫】童年裏最甜的記憶
“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蘇秦錄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腹。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
《堅瓠補集》中的這首詩,真實記錄了糖畫盛行的景況。糖畫,也叫糖餅,將煉過的白糖、麥芽糖融化後,以勺為“筆”、糖稀為“墨”,手腕一抖、一轉、一提,一幅栩栩如生的畫作躍然于白色的大理石板面上。糖畫多為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人物,觀之如畫,取之可食,是所有人童年裏最甜的記憶。
陳昌吉,糖畫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因從小受到家庭糖畫藝術熏陶,12歲隨祖父學藝,後又拜師糖畫老前輩樊德然門下,糖畫技藝得到不斷提高。其手法明快流暢,不管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還是戲劇人物,都表現得栩栩如生,為人稱道。
面塑
【面塑】小玩意走進藝術殿堂
面塑俗稱面花、捏面人,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面塑藝人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小玩意兒,難登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進了藝術殿堂。
黃治蘇,面塑大師,16歲師從面塑名家汪天一為師,後繼續跟成都面塑大師雷光宗學藝,深得大師真傳。擅長人物、動物各種造型,尤以瓜果、昆蟲為佳。2009年第二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會獲面塑最佳展示獎,其作品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棕編】方寸間巧奪天工
棕編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以四川新繁棕編和湖南棕編玩具最負盛名,有200多年曆史。2011年,新都棕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李雲湘,棕編藝術大家。從事棕編編織工藝40多年,自成一派,風格獨特,功底深厚,可謂棕編傳統流派中堅。主要編制飛禽走獸、昆蟲等動物,構思細膩,獨具匠心,製作精良,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加之所用材料棕樹葉經特殊處理,編織的動物永不變形,不為蟲害,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堪稱中華一絕。
今秋9月,最不可錯過的美食盛宴、文化大餐,盡在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
時間:2014年9月13日至21日(每天8:30——2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