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賓陽縣,不僅能看到極具壯鄉特色的《扁擔舞》,聽到自創自編、帶著“農味”的歌曲,更能感受到整個縣城濃濃的文藝氛圍。近年來,賓陽縣大力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建設文化強縣為目標,不斷創新、搭建多種文化平臺,文化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支又一支能歌善舞的“草根”文藝隊接連登上文藝大展演舞臺,他們歌唱新生活,舞動和諧之美,在歌舞飛揚中放飛自己的夢想。
“清清的寶水江嘍,從賓州古城流過……唱著時代的歌謠,城裏城外都是歌!”在賓陽縣第五屆鄉村社區和諧文藝大展演音樂戲劇類決賽中,賓州鎮文化藝術團深情演繹了這首悠揚的《賓州古城唱新歌》,生動描繪了賓州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蘊。決賽當晚,共有來自賓州鎮、大橋鎮、黎塘鎮等30支文藝隊登臺獻藝。這一幕,是賓陽縣近年來創新搭建多種文化平臺的一個縮影。
賓陽縣文化館館長韋偉斌説,參加文藝大展演的曲目,有相當一部分是基層業餘文藝工作者自創自編自演的。如東浪村壯族山歌隊的《喜讚東黎新變化》,是由東黎小學校長韋南山和其他歌手共同創作;《賓州古城唱新歌》由賓陽縣知名作詞作曲家精心打造。這些文藝精品不斷問世,將推動全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開創文化工作新局面。
據介紹,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賓陽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多種形式的文藝展演不僅讓該縣各鎮的文藝工作者進行了文化交流,還提高了群眾文化素養,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草根”文藝隊當中也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文藝隊和文化工作者,影響並帶動身邊更多的文藝愛好者參與其中,使全縣文化事業的發展呈現出良性迴圈的大好趨勢。
如果説賓陽縣的“文藝范”已成燎原之勢,那麼活躍在各鄉鎮的文藝隊則是一簇簇星星之火。文藝隊成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或有民族舞蹈的傳承,或有張口能唱的藝術才華,或擅長樂器演奏,或是對文藝有著高漲的熱情,他們懷揣著文藝夢,一步步走向文藝大展演舞臺。
百合文藝隊:
傳承壯文化傳遞民族情
在賓陽縣第五屆鄉村社區和諧文藝大展演舞蹈類比賽中,有一支身著藍色壯族服飾的文藝隊特別引人注目。他們表演了壯鄉特色鮮明的《扁擔舞》:手持扁擔,相互敲擊,敲擊的音律就是舞蹈伴奏,表現藍衣壯人民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勞作過程,傳遞著勞作時歡快的心情。這支文藝隊就是該縣名聲遠播的露圩鎮百合村委文藝隊。
這支文藝隊的舞蹈編排人黃澤儉已經71歲高齡,他説,扁擔舞是自娛性的民間舞蹈,表現藍衣壯人民生産勞動的過程和祝賀豐收的愉快心情,展現了壯族祖先們的能歌善舞。為了讓藍衣壯文化為更多人所知,露圩鎮文化站站長黃樹森積極為百合村委文藝隊聯繫演出,帶領文藝隊到周邊市縣交流學習,把藍衣壯文化推上更大的舞臺。如今,在“三月三”壯鄉歌圩、“四月八”圩逢節、“五月十三”關公誕等民族節日慶典的舞臺上,都有百合文藝隊的熱情舞蹈和歡快對歌。具有藍衣壯特色的《扁擔舞》《竹筒舞》《打錢尺》等舞蹈也被選送參加市、縣的比賽和演出。
在百合村委文藝隊的帶動下,露圩鎮的文藝隊發展到15支。藍衣壯文化得到發掘光大,極具民族特色的《打錢尺》《竹筒舞》被確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