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迄今最大石鏟祭祀遺存現世
其中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地方發掘出近70把石鏟
雙肩帶袖形石鏟
石鏟大多刃部朝上,柄部朝下
長約4釐米的小石鏟,惹人喜愛
考古專家對位於隆安縣大龍潭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圖片均由 記者 宋延康 攝
石鏟的大小不一,較大的長40釐米,寬18釐米
近日,隆安縣大龍潭考古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再有新進展,發現了大量石鏟和迄今廣西最大的石鏟祭祀遺存。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約36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工作,其中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地方,發掘出近70把石鏟。據考證這是距今3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
6月17日,記者來到位於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大龍潭旁的大龍潭遺址。遺址位於右江西面,背靠兩座小山,地勢平坦。遺址于1978年修建大龍潭酒廠宿舍時發現,1979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在這裡進行考古發掘時就發掘出231件石鏟,其中的楔形雙肩大石鏟是自治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龍潭遺址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石鏟遺址,在學術界頗負盛名。
發掘現場大約3600平方米,被劃分為一個個探方,“單這不到60平方米的範圍就出土了70多把完整的石鏟”。負責主持發掘工作的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廣維指著其中一個探方説,整個發掘區已出土石鏟及殘片數百件。
現場記者看到,考古人員正忙著對石鏟進行測繪,只見這些石鏟形態各異,有楔形、束腰形、雙肩帶袖形,幾乎包含了此前發現的所有石鏟形式。石鏟的大小不一,其中較大的長40釐米寬18釐米,最小的長度只有4.5釐米,只有成人兩節手指這麼長。石鏟出土狀態也各不相同,有幾把疊在一起斜放于坑內的,也有豎立緊貼坑壁擺放的。有的石鏟出土時或刃部朝上或側豎放置,顯然屬於人為有意識地放置。
據了解,為配合老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從今年3月起,廣西考古專家再次對大龍潭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本次發掘,已經出土了大量的石鏟或石鏟碎片,這些石鏟或石鏟碎片多以頁巖製作,既有只經過初步加工的毛坯或半成品,也有打磨精緻、造型美觀的成品。
大石鏟是廣西西南部地區出土的新舊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文物。其代表遺物是形體碩大、棱角對稱、打磨光潔的石鏟。這種石鏟主要發現于廣西南部地區,被稱為“桂南大石鏟”,出土這些石鏟的文化遺址被稱為桂南大石鏟遺址。
專家解惑
1
大石鏟有什麼用途?
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大石鏟早期應該是農業生産的實用工具,後期則作為農業祭祀的神器。
2
為何這些石鏟群面朝東北?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石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石鏟大多刃部朝上,柄部朝下,石鏟多數面朝東北;一些體型較大的石鏟則側豎躺在泥裏。謝廣維解釋:“東北方向就是右江”,跨過右江還有一座高山正對著石鏟群。此外,有些石鏟排列還較為有序,其中有3把石鏟排成一條直線,較為整齊,另外還有兩個毛坯夾著一個體型較小的石鏟,而中間那個石鏟,打磨得比較精美。對此謝廣維説,如此特殊的放置形式,應當有更深刻的寓意。根據石鏟現場的擺放情況及遺址內處石鏟外很少見有其他遺物的現象,考古工作人員認為其可能與祭祀有關。
3
隆安為何被稱為世界大石鏟的故鄉?
據統計,大石鏟主要分佈在廣西,全區共有130多個遺址,而隆安縣就有40個點。主要分佈在喬建、那桐、丁當、南圩等鄉鎮。其中最密集的地區是綠水江、羅興江和右江三江交匯處,包括喬建鎮的博浪、儒浩,那桐鎮的上、下鄧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