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五象新區的南寧市政務服務中心,一塊大螢幕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螢幕上滾動顯示中心承辦事項的名稱、受理單位、辦理狀態等資訊,每一件事項的法定辦結時間、中心承諾辦結時間和辦理平均用時等內容一覽無余。在螢幕的下方,本日、本月的評議率和滿意度數據實時顯示均在90%以上。大螢幕展示的內容,正是南寧市政務服務中心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打造市政府為民服務“第一窗口”新形象的極佳縮影。
打造“精煉版”審批
政務服務中心一天要辦理多少業務?市政務辦常務副主任黃定介紹,全市54家單位643個審批事項均已落戶該中心,僅2013年一年,中心就辦理各項業務269萬件,平均每天有不少於1300人到中心辦事,為民服務“第一窗口”可謂實至名歸。“我們的工作關係到政府的形象,堪稱南寧市投資環境的風向標。”黃定説。
服務好不好,群眾説了算。為了更好地塑造“第一窗口”的新形象,自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市政務辦領導多次深入基層走訪、座談,並不定期到各個辦事窗口了解情況,採取多種形式聽取群眾意見。“我們梳理出30多條意見和建議,這些建議主要集中在辦事時間長、手續複雜、需要的材料多等方面,不少內容可謂切中要害。”黃定舉例説,一次座談會上,一位馬山縣的社區幹部當場提出:辦理廉租房的手續需要蓋22個公章,能不能再精簡一些?
“國家法律法規必須無條件執行,我們的審批制度能否通過內部整合優化實現‘精煉版’審批?”根據中心的要求,各進駐部門迅速開展專項研究,挖掘自身資源以期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市園林局申報取消兩項非行政許可事項的審批,並在嚴格審批制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減環節、減時限、減收費、減申請材料,在原承諾辦結時限的基礎上再壓縮27.86%的承諾時限,累計已平均壓縮到法定時限的62.78%;市國土局推行“審管分離”改革,設立行政審批辦公室進駐政務服務中心,28項審批事項全部由行政審批辦集中受理,有效避免了群眾辦事“多頭跑”的問題;市林業局按照“能下放就下放”的原則開展清理審批事項工作,並計劃于5月下旬設立行政審批辦公室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目前該局“一站式”辦結的業務量已佔到總辦件量的99.5%。
與此同時,各業務窗口摒棄了以往單純收材料受理事項、帶回單位集中審批的工作方法,採取“既掛號又看病”的工作方式,將受理窗口與審批後臺“無縫對接”,進一步提高審批工作效率。目前,南寧市政務服務中心審批時限比法定時限壓縮了59%,“精煉版”審批也得到廣大市民的高度評價,連續數月群眾評議的滿意度均達到99%左右。
開展“一條龍”服務
2014年3月1日,備受各界關注的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實施,改革取消了企業法人註冊資金最低限額和企業住所(經營場所)的限制性規定,減少了對企業自治事項的行政干預,一時間企業註冊業務出現“井噴”現象。這項業務涉及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多個部門,是中心搬遷至五象新區新址後面臨的又一次考驗。
“我們工商部門的窗口和工作人員疊次增加,已經從最初的8個人增加到現在的38個人,但每天近千人的諮詢量仍然讓大家應接不暇。”在工商局業務窗口工作的楊春華説,為了應對此次改革,政務服務中心及時為工商局配齊了電腦、印表機等辦公設備,還採購了100張藍色圓凳和2台公用電腦備用。即使如此,楊春華和她的同事仍然有幾分忐忑:“我們這裡辦妥了,要是其他部門沒有及時處理相關材料,群眾還是完不成手續,光靠一個部門的努力是不行的。”
了解到上述情況後,政務服務中心未雨綢繆,組織協調工商局、公安局治安支隊、品質技術監督局、國稅局、地稅局等職能部門,增加人力、優化流程、壓縮時限,為辦證群眾開展“一條龍”綠色通道服務,使原本需要橫跨多個部門的企業註冊手續在短短的3個工作日內即可辦結,受到辦事群眾的一致好評。
推進科學化管理
清理審批事項、壓縮審批時限,園林、國土等部門窗口走在了前面;而在推進科學化、透明化審批方面,規劃局的電子化手段也備受讚譽。
規劃部門具有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的雙重許可權,某種意義上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形成了一定的權力尋租空間。為實現行政審批與技術審查相分離,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市規劃局窗口率先向自身“動刀”——在行政審批之前,將技術審查與指標核算逐步交由仲介服務機構來完成,規劃部門則通過電子化技術審查軟體和制度管理來加強對服務機構的風險防控管理。“這一做法有效解決了規劃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問題,從制度上防止了腐敗現象的産生。”黃定評價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