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曾從邕江捕上一條大青魚。
核心提示
江鯽、青衣、岩魚、骨魚、老鼠魚、白鱔……如果你是老南寧人,用白話來念出這些魚的名字,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如今你在市場上還能見到它們嗎?日前,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就給記者列舉出邕江10大瀕危魚類,其中有不少過去曾是“老南寧”餐桌上的常見美食。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這些昔日熟悉的小魚身影,它們都去哪兒了?為什麼消失這麼久不露面了呢?
新發現
邕江本地經濟魚有55種
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工程師施軍多年來從事淡水魚類的研究,對於邕江魚類的資源調查,他也曾做過有關的對比研究。
為了解邕江和左右江魚類資源種類和變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專門開展了項目研究,聘請了兩位有經驗的漁民進行魚類監測,一位在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附近的右江監測點,一位在壇洛鎮下楞村附近的左江監測點,老口水利樞紐附近也有監測點。施軍説,聘請的兩個漁民1天3次負責捕撈魚卵和子魚,並進行登記記錄。水産科學研究院每月到漁民處進行隨機抽樣,並購買一定規格和種類的魚類回來做標本研究。經過2年的監測研究發現,邕江共有經濟魚類55種。
施軍説,雖然監測點在左右江和邕江的交接處,但考慮到魚類有洄遊的習性,邕江和左右江本來就是相連的,在這兩個點監測到的數據可以等同為邕江的數據。不過,調查監測到的這55種魚類,主要是能銷售食用的經濟魚類,都是本地品種,其他外來物種,如羅非魚、非經濟魚類未包括在55種魚類裏面。
魚變少
建電站、過度捕撈、 水質污染是元兇
從監測的數據來看,邕江的魚類資源變得越來越少。根據多年研究,施軍發現,過去在邕江常見的魚類中,至少有10種在近年來已經很少有捕撈記錄,有的品種甚至超過10年未出現了。“現在雖然還不能斷定它們已經滅絕,但至少可以説,它們已經瀕危。”
施軍分析,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3個:電站和水利樞紐建設、過度捕撈和水質污染。
施軍説,淡水魚類有洄遊産卵的習性,一般每年在4月至6月産卵,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是各種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的地方,魚類可以在這裡攝取到豐盛食物,又是魚類喜歡的排卵産床。魚類都喜歡在水流較急的地方産卵,但人為建電站和水利樞紐,通過攔河蓄水,淹沒了魚類的産卵場;同時,攔河大壩也阻斷了一些洄遊魚類的洄遊通道,使它們的産卵大受影響。根據觀察研究發現,南寧的老口水利樞紐、梧州的長洲水利樞紐、貴港的大藤峽水利樞紐等都對魚類産卵産生很大的破壞作用。此外,電魚、炸魚等非法過度捕撈,以及水質污染也是導致魚類資源減少的重大原因。
正確答案:圖片①-⑩依次為:1.三角鯉;2.長臀鮠;3.白鱔;4.班鳠;5.卷口魚;6.唇鯪、;7.鳡魚;8.光倒刺耙;9.桂華鯪;10.青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