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農場主苦尋發展之路
家庭農場大多由種養專業大戶、加入“公司+農戶”模式的農戶“轉型”而來,雖然經營戶們已有種養經驗,但如何經營農場,仍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武鳴縣雙橋鎮經營農家樂的韋先生對“家庭農場”躍躍欲試,但他仍有一些擔心:一是要達到要求的土地規模,自己必須租地,萬一幾年後不能續租,家庭農場還做不做?二是作為“主要勞動力”的家庭成員必須佔到多少比例?……
10月22日,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分局組織了一期培訓班,培訓對像是30多名家庭農場主或準家庭農場主。據介紹,該開發區已有10個家庭農場成功申領營業執照,經營範圍大同小異,均是瓜果種植和休閒觀光。
盧明善派了兒子參加培訓班。他説,自家農場主要收入來源是銷售水果,農家樂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仍然對採摘項目作了精心設計——“我種了成熟期不同的果樹,6月份可以摘荔枝,然後摘龍眼,10月到次年3月可以摘柑橘,遊客常年有果可摘”。但他發愁的是,現有農場場地小,農家樂項目還需要完善接待設施。他希望成立家庭農場之後,相關部門能在經營、融資方面給予指導。
而在伯豐家庭農場,相比起父親周伯理的觀望和謹慎,周婷婷倒是做了一些嘗試。在魚塘旁的一排舊豬圈裏,她養了兩隻巴馬香豬、10多只鱷龜、一群觀賞魚,還有一些龍貓、豚鼠、倉鼠和松鼠,就像開了一個小動物園。她説:“光養魚有點單調,如果我還能兼顧搞起各種特色養殖,以及果蔬種植,不僅分散了風險,增加了綜合收入,到時候搞旅遊也更有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