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邊遠山區群眾對垃圾池建設選址的看法難統一、走遠路倒垃圾的習慣難適應、垃圾清運費用難承擔、農田積肥難供應等“四難”問題,賓陽縣注重匯民智、聚民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思隴鎮崑崙村委界守村開創了“一戶一坑”的做法,大力探索邊遠山區垃圾處理有效途徑。
抓觀念轉變,破解垃圾清潔風俗難適應問題。如何改變鄉村群眾多年來形成的一些不符合文明衛生要求的生活習慣,實現垃圾處理的“長治久安”。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柳業初看在眼裏、急在心頭。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他決定帶頭和帶領群眾轉變觀念,拓寬垃圾處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多次到該村組織召開村民會議,研究解決辦法,經集中民智,發明瞭“一戶一坑”的垃圾處理新辦法。各戶就近在自家空閒地或菜地挖一個1-1.5立方米的泥坑,將自家的垃圾倒入坑中,隨後進行焚燒,這樣既能減少垃圾量,又可以將處理後的垃圾當作肥料,當坑準備填滿時,再覆蓋上一層泥土,然後種上青菜或植樹,在近距離的地方再挖相同規格的泥坑裝垃圾並焚燒,依次類推。通過推廣“一戶一坑”,幫助村民再次樹立了主人翁意識,讓“要我幹”變成“我要幹”,農戶的責任意識有所改變,主觀和行動上更加自覺,並有效減輕了包村幹部的清潔鄉村工作壓力。
抓深入調查,破解垃圾池建設選址難統一問題。由於種種原因,如今大部分村屯土地已承包到戶,公共用地少,甚至沒有,有的村屯好不容易找到一塊空地來建設垃圾池,但附近住戶要麼以影響健康,要麼以影響風水等理由不同意建設,有的村建設的垃圾池由於離農戶太遠,從而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造成資源浪費。如何破解此難題?帶著這個問題,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柳業初百思不得其解,決定要深入調查了解,探究其原因。經過與廣大群眾交流和談心,認識到該村303人中,常年外出打工的有140多人,在家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婦女和兒童,且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有的農戶離村裏新建成的垃圾池有500米以上,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沒法建設太多的垃圾池,即使建設了,其維護成本也極高,給村民造成經濟負擔。針對這一狀況,村“兩委”班子終於認識到存在的客觀事實不容回避,必須採取有效辦法加以解決。
如今,該村依靠群眾的智慧發明創造的“一戶一坑”垃圾處理模式,有效解決了群眾垃圾池建設選址難統一問題,讓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垃圾焚燒池,促進了村民的和諧相處。
抓政府扶持,破解垃圾清運費用難籌措問題。活動開展以來,思隴鎮通過抓好宣傳發動、重點整治、面上推進、示範帶動、長效機制建立五個方面重點,落實人力、物力、財力三個方面保障,扶持各村因地制宜開展清潔鄉村工作,創新開展清潔鄉村文化夜校和文藝下鄉活動,清潔鄉村成效顯著。目前,該鎮共投入20多萬元資金,按照村委人數多少給予各村委8000至12000元不等的資金支援,並舉辦清潔鄉村文化夜校18班次,送戲送電影下村100多場,開展集中整治活動75次,陳年垃圾已全部清理完畢。
在注重引領扶持的同時,思隴鎮還鼓勵群眾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破解垃圾清運費用難籌措問題。思隴鎮崑崙村委界守村“一戶一坑”垃圾處理模式就是其中一個生動案例。
界守村位於崑崙關景區旁,地屬山區,全村58戶303人,村民居住較為分散,經濟收入普遍不高。如按每戶每月收取10元衛生費,對他們來説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一戶一坑”的垃圾處理模式,讓村民可以自行就近挖坑,就近屯放垃圾,及時焚燒,既方便群眾又大大減少垃圾清運支出。與此同時,政府還對積極挖坑的農戶給予每戶每坑30元補助,使“一戶一坑”模式得以迅速推廣。
抓技術指導,破解農田積肥難供應問題。為做好“一戶一坑”推廣工作,思隴鎮專門派出技術人員,對垃圾處理坑的選址、規格、使用方法和垃圾分類、垃圾焚燒等技術進行指導,使農戶能很快掌握。農戶日常生活所産生的垃圾,在垃圾處理坑中經過焚燒、漚堆處理後,變廢為寶,大部分都能當農家肥使用,農戶可直接用來種菜種田,從而減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既清潔家園又清潔田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