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老友粉” 還是“老友面”?
這些雕塑承載的文化意義是什麼?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找到了雕塑的設計者——廣西藝術學院石向東教授、林海副教授及其藝術創作團隊。聽聽他們講述背後的故事。
林海副教授介紹,雕塑的設計指向是南寧市的飲食文化,雕塑再現的是明朝時期古邕州熱鬧的市集景象。雕塑人物高1.8米—2米,全部用鑄銅打造,通過略帶誇張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出栩栩如生的市井生活。整個雕塑群從設計到打造完畢,總共耗時近半年。
林海告訴記者,之所以耗時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細節的追求很嚴苛。“關於到底是‘老友粉’還是‘老友面’,大家起初存在分歧。”林海説,後來,設計團隊通過查閱有關老友粉的史料以及諮詢專家後,才確定“先有面後有粉”,最終才把設計方案定下來。
類似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就連角色的設定也很有講究。細心的市民可以發現,酸嘢攤的顧客是兩個孩子,而面攤則是兩個壯年男子,為何要這麼設計呢?林海説,根據生活經驗,一般是孩子和女人喜歡吃酸嘢,而男人很少光顧酸嘢攤。另外,酸嘢攤設計成四輪車,目的也是為了展現貨郎到處遊走的形態。
疑問:
為何特意選 4項生活形態?
有市民疑惑,可以反映南寧人生活形態的例子很多,為何要選擇這4項形式來展現呢?
林海説,此前設計團隊也有過考慮,曾計劃將剃頭攤、貨郎、邕劇、桂劇等文化表現形式一同做成雕塑,但製作成本比較高。同時,考慮到雕塑選址位於水街、中山路附近,而水街、中山路又是南寧美食最集中的地方。最後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
而選取之初也有過分歧。有人提出了諸如粉餃、捲筒粉等方案,但設計團隊在綜合考慮了歷史淵源、代表性等因素,最終確定了這4項,認為它們最能代表南寧。
另外,有市民還提出,為何選擇的都是古人的形象,難道不能與時俱進,讓現代人出一下鏡?
對此,林海解釋,之所以選擇古人,是考慮到設計意圖展現的是南寧的傳統美食,而使用古人的形象,是最好的印證。
有人擔心雕塑放在戶外,日曬雨淋會不會容易腐蝕。對此林海説,雕塑群全部採用鑄銅造成,銅的耐腐性非常強,經過氧化後,在其表面會形成一層保護膜,可以經歷很長的時間不壞。
而細心的市民可能會注意到,雕塑均為空心,有市民不免擔憂,會不會太脆弱,容易被人破壞?
林海表示,這個市民不用擔憂,雕塑雖然是空心的,但壁厚仍有2—3釐米,不會輕易被毀或變形。
|